习作教学难,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群来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呢?现将网上的有关文章摘录如下:
一、学习任务群在习作教学中的功能
1.凸显写作的交际和学习功能,指向综合素养提升
传统的习作教学在目标和过程组织上,往往只注重其“表达”功能的实现,关注个体经验的回忆复现。如记录个体的生活际遇、表达个体的情感思想,个体体验被放大,社会生活情境被缩小。学习任务群因其“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能实现“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2022年版课标语)。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任务群借助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变单纯的认知活动为丰富的情境生活,变单一的被动接收信息为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交流,使写作过程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真实体验。学习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设固定唯一答案,思维容量大,能给予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在多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需搜集整理信息,做出分析、判断,选择途径,优化策略。为了达成好的任务效果,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需要分工协作,进行探索和创造。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习作教学,是一次真实情境下的真实交往,充满学习的张力,指向综合素养提升,有助于学习者的思考、学习和研究。
2.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达成写作知识结构化
习作教学不应该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的单独训练,而应该“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结构化的知识,更具有迁移价值,更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过分关注抽象知识的教授,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单一重复训练,比如写场面用点面结合,课堂上就围绕这个知识点讲解,什么是点,什么是面,如何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进行点面结合,学生只需记住并在习作中操练套用。学习任务群打破了这种知识点零碎分散地僵化讲授方式,而是以多个任务整合知识点,并在语言实践中真实自然地运用,从而达成写作知识结构化,更好地提升能力和素养。
3.整合阅读和写作,指向表达支架的构建
无论是习作单元,还是其他单元,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让阅读和写作都建立起了内在的密切联系。每篇课文的主旨基本都和单元主题相契合,习作单元的编排,更是将写作要素有机渗透于单篇课文内,草蛇灰线,隐伏千里。如何关注这种密切联系并使之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学习任务群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习作“推荐一本书”所在的单元,三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都与读书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读书方法介绍,有的侧重读书经历、读书故事叙写,还有的侧重读书感悟抒发,这些也恰恰就是此次习作“推荐一本书”的表达要素。学习任务群能打破单篇课文的“单打独斗”,着眼单元整体进行习作教学的“谋篇布局”,打破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视野,打通阅读课文和写作要求在“表达”上的关联,将习作目标前置,提取与本次习作相关联的信息要素,整合嵌入写作知识和技巧,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搭建起表达支架,建立学习支持系统。
二、学习任务群在习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创设任务情境,推生真实的写作语境
“任何写作都是具体任务情境下的书面表达和交流。写作是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活动。”(荣维东、唐玖江、陈磊《写作课程教学应该向何处去?——来自全国31位写作课程教学专家的建议》)写作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交往问题,否则,写作就是学生被动的应付。在交际中,话语是否妥帖,逻辑是否清晰,意思是否明确,都是影响交际质量的因素,写作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写作的阅读对象是谁?是在何种情况下写作?持怎样的身份?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发挥怎样的作用?……传统的习作教学活动往往忽略这些问题,代之以“我教,你写”的简单粗暴程序。而学习任务群设计,在真实情境创设上,与传统学习活动设计有很大不同。
2.强化角色意识,激发更强烈的写作动机
写作动机作为写作要素之一,是写作中创造力发挥的引擎,有没有强烈的写作动机,是能否写好习作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习作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懒写作文,跟“作文只是老师布置的学习要求”的认识相关。如何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除了明确的写作目标之外,清晰的角色意识很重要。首先设计任务时,应该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能激发兴奋点,联结情感点——“这是我喜欢和愿意做的”;其次应该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跟学生的周围世界发生关系——“这是我的事情,不是别人的”;最后应该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自身能力,跳一跳能够实现的——“这是我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
3.设计层级任务,整合多个写作技能
实施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最紧要的是设计多元的、多层级的学习任务,这是实现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意图的关键所在。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要求:“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