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在种土豆?这种桥段当然能吸引我!
你在废弃的泡沫箱里种辣椒种青菜,我都会崇拜地多看两眼,那么遥远的火星!实在是太酷了!
我们在2015年,能去火星的即便是猴子,也要打上科学家的标签吧。何况马克确实是个植物学家,同时自带吐槽卖萌属性,理科男有趣起来比文科男总要多了几分深度。(关键是我们经常听不懂,所以才崇拜啊)
不管怎样,总之马克去了火星,而且不幸地被遗留在那了。
在没有去电影院之前,我急不可耐在某站上搞了个电子版来看。(事实证明是个坑,苹果没法下载某某阅读,我每次都要从其某篇文章的点击原文进去,一整套仪式下来,我的热情都被浇灭了一半去。)男主角太可爱,在一旁窥视他种土豆,生产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差点又多了一名火星粉,也想去种种土豆什么的,当然我比较喜欢辣椒番茄和洋葱。
对书的狂热,对火星的向往一直持续到马克在改装漫游车时不小心把跟地球的通讯给毁了。那时候,可爱的土豆苗已经死在了一次意外中,中间出了无数次意外,就是柳暗花明了又来个大转折。好心累!在马克开着那边沙尘暴区域的时候,终于让人忍无可忍了!我摔,还有完没完!
你看,这就是区别。很显然沙尘暴也罢,断了联系也罢,他最后肯定是到达了。作为旁观者的我却看不下去了。 (当然,谢天谢地,电影的改编者和导演跟我是同路人,大刀一挥,什么不小心毁了联络什么沙尘暴全给砍了,看起来刚刚好!)
对此,我的总结就是两字:冒险精神。
去火星,是十足十的冒险,搞不好就没命了,这种情况下活下来,小说里够仁慈了,开追悼会才是现实!在书里,无数个孤独的火星日,他乐观的冒险精神让他活了下来。
NASA的冒险说得高尚一点是科学精神(听起来轻飘飘哟),说得真实一点是我也不知道。
马克的冒险,最后是为了生存下来,最初的参与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
说到冒险,有本年代久远的名著叫做《鲁滨逊漂流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跟《火星救援》比起来不逞多让。
有意思的是,鲁滨逊到荒岛上后,也是开始种植,为生存奔波,呆满了15年的样子,才重返文明世界。不过因为还在地球上的缘故,鲁滨逊混得风生水起,颇有岛主的架势。
还有哥伦布,不知道哥伦布是不是探险冒险,探寻新大陆的鼻祖,他们在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同时,很多民族也被迫翻开了一个新篇章。
一直以来,人类的轨迹就是以居住地为原点,渐渐地往外辐射,隔壁村落,隔壁乡镇,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洲,中间伴随着血腥的殖民史。虚构的鲁滨逊也好,真实的哥伦布也好,他们的冒险伴随而来的是奴隶,殖民……对于有些民族来说经历很多年的黑暗,才到了今天世界的互联互通。然后,由于科技的发展,更远的航程成为了可能,从仰望星空进化到了探寻星空。
所以刘慈欣在三体里构建的黑暗森林法则,至少很符合地球人的习性啊。
火星救援所有的笔墨都在讲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一个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幸好在里面火星上没有生命,不然该是另外一番场景吧。或者是哥伦布系列的星际版!
因为没有生命,所以火星救援更像是鲁滨逊的升级版!
不过我不知道,文明程度发展到今天,冒险会不会比几个世纪以前更文明更友好些?如果真如刘慈欣描述的那样,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