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读书了。手边只有一本《三国志》精选版的简译本,偶尔也拿起来翻翻 。因为疫情的缘故,春节以来,书店一次也没有逛过。其实,更多的是失去了宁心阅读的时间,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手里拿着的都是刻刻离不开的智能器体,连稍微消闲时间的夜间练笔,也是在LED的屏幕悄悄进行的。电脑和从前的两三百本图书杂质,都还默默无闻地躺在高原故乡的书屋里,做着安逸而相思的梦。
偶尔也会打开某个熟知的文学博客或公众号,读读里面登载名品佳,然而,不管是怎样深澈优美的文字,离开书本的沉实,离开纸页的墨香,都感觉到一丝丝嵌入心底的燥枯。常常在想,此刻,要是手里正捧一部厚实的《唐诗宋词》,《史记》,《红楼梦》,亦或是现代名家的诗集,散文集,小说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古人多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到底在哪里,却仁者见仁。
偶发独想,常常觉得,读书尤其读充满古典哲思,如《周易》,《老子》,《中庸》;读充满原始纯洁力量,如《诗经》,《山海经》,《徐霞客游记》这样的书,确能象寒夜的晶星,田野的涓涓清溪,能给人以纯洁的启悟,能给人以心灵的涤荡。而读读《史记》,读读《汉书》,《三国志》,却又能让人感受得到祖国历史的源远流长,鉴古识今。
再倘若读《红楼梦》,读《平凡的世界》,读《山本》《古炉》,读《蛙》《檀香刑》,又能让人生发一种生命的宽广,不息和柔韧力量的体识。 读《战争与和平》,读《悲惨世界》,读《百年孤独》,读《安娜卡列尼娜》,读《红与黑》,又将人置身于世界的广博,尘世的斑杂,和浩浩荡荡的灵魂涌动激荡之中。
有一种说法以为读书其实是为了找到真实的自我—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因为,我们在沧桑红尘中容易迷失自我,往往,不知何时,我们的身影便消失在纷繁的大千世界 ,消失在浪花朵朵的芸芸众生之波,从此我不再是我,我看不到完整的我自己,人们在这个星球来过或是没有来过,风有没有在海边吹过,雨有没有在眼前落过,我们有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爱过,有没有关心过蔬菜粮食,有没有善待植物和应该善待的生灵,有没有……?太多的有没有?可惜这时的我们已经没有了身体和灵魂,没有了知觉,没有了呼吸和影子,那么我们、我又是什么?我们又在做什么?
因此,才需要拾起遗落在大地尘埃之上的墨香来嵌补自己的空白,在书中,在浩瀚的经典当中,我们也许能找到我们所想明白的一切。
所以,从读《周易》开始,读《老子》,读《中庸》,读《离骚》,读《山海经》,读《黄帝内经》,读《时间简史》,读《宇宙的果核》,读《鼠疫》,读《瓦尔登湖》,读《三体》,读《北京人在纽约》,读《围城》,读《长恨歌》,读《耶路撒冷》……。
不管何时何地,好的书,都是一束晶莹而芬芳的光,透过它,我们也许就能发现我们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