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76,13-1-1-14,尽心章句1-1-14》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今天是戊戌年甲寅月丁丑日,腊月廿九,2018年2月14日星期三。
上一节讲了"性"不能理解为人性而已。
这一节深入一步。
朱熹先生在注释中将"性"解为:"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这里,除了特有的"理"需要处理以外,"性"则与"天"直接相关,这一点上,朱子直承孟子之旨,与现代世界将"性"解为"人性"的做法,大异其旨,形同天壤。
学习原著和原注,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返身审视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通过对照,我们可以获得极为重要而珍贵的帮助:很快就会发现,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并非真的就像如其所示的那样天经地义。
"性"不仅不能规定为人性,而且并不可按照白话文的语言传统,试图用定义规定"性"。维特根斯坦甚至提出,要把语言先拿去清洗后才能再用。这个警告真是振聋发聩!
除了语词的意义发生改变之外;
除了述谓结构的语言形式无法胜任解读任务以外;
更重要的是:"性",不可定义!意思是说,不能把"性"定格在前面,或者上面。无论哪面,都不行。不能把"性"定格了,然后去规定"性"。这个做法首先要否定掉,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偏见。
否定,是认识的巨大力量。没有否定就没有推动力。否定了定格"性"的企图之后,才能注意到真正重要的本质:"性"是变动不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性"和中国的"天"一样,是名词,但不是指物名词。
所以,要解读"性"绝没有那么方便,更不可期待标准答案,这里不是考场,所涉之问更不是考卷上的选择题。
甚至,这不是追求答案的问题。
比一个现成答案更好的是,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
孔子说,你以为我是靠记性好记得多吗?孔子说,不是,吾道一以贯之。所以他教学生不挑贫富,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收,有一种人他是不收的,就是只靠记性的人,孔子的要求提的很明确: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儒学的方法,要求学者必须学会自己思考。等标准答案的,一辈子也进不去儒家的大门。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