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74,13-1-1-12,尽心章句1-1-12》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今天是戊戌年甲寅月乙亥日,腊月廿七,2018年2月12日星期一。
上一节讲了"天"是中国哲学的特殊概念。
对照两个演变,就容易把握住它了:第一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演变历史,第二是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近代历史的演变。
回溯这两个演变历史,就很容易得出我们当代人极有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站在人的主体性原则的立场去理解"天"。那真是谬之千里啊!
同理,我们也会因此将小看"性"字。
这节要学习"性"这个概念。孟子说:"知其性,则知天矣",说明性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又是把握天的必经枢要。
性,不是人性而已。这一点尤须明辨。或说,了解了人性,就能够知天,这么翻译没毛病啊!
事实上,这个翻译就是错了。
我们的祖先,特别是圣贤,他们没这么简单,更没这么粗鄙。
《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的是"人性"吗?当然不是。
朱熹注解说:
1,"命,犹令也。"
天命的命字,犹如命令的令字。天是宇宙人生的肇始与生化的开端,这个开端具有绝对性,它不是物,所以非有;它有功能作用,所以非无。我们用"天"这个符号指称这种功能作用。
2,"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性,就是理。天的功能有其机制,曰阳阳,曰五行,此机制的效能是"化生万物",也就是说,我们眼前的山河大地,世间万物,就是通过阳阳五行的机制产生和变化,相互交易与转化,成就万千世界。
朱子在这里讲的很明确,不能把性理解为人性,他在注中说:"于是人物之生"。人物,在文言文中分指人与物,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风云人物"的人物,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人!与!物!
"气以成形",气,不是air,不是气体、空气等物质。不是呼吸的气。关于气,孟子也讲:"难言也",为什么难言呢?因为中国文化中的"气",不是air,如果是气体、空气,三岁小孩都能说清楚,岂能让孟子都感慨:"难言也"呢!但他接着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虽然难以形容,但有两个特点,一是至大,二是至刚。
"大"前面加上一个"至",大就不再是大,而需要统以"至大"为义,同理,"刚"前面加上一个"至",刚就不再是刚,而需要统以"至刚"为义。至大,就是大而无外,我们说银河系很大,是地球的多少多少倍,或者说到达边界需要多少多少光年,但是,只要是体积或者距离,都有一个范围,无论空间还是时间,总有个数,有范围的或有数的,都不是"至大"。
至大包含万有。
至刚,指的是永远不可变更的、恒定的特性。
这个至刚的气,就不具有进化论的特性。
进化论是极为偏颇的一个理论,虽然现代人津津乐道,且以此为据,但它只不过是运用了一个局部的归纳法,总结了一个看起来宏大的前提,然后据此演绎了一个世界诞生和发展的现代神话故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个生物学的简单结论,被用于人类社会学,为现代性毒瘤推波助澜。偏颇理论指导的实践,必将错误百出,苦果连连。
但人们为什么相信这么偏颇的理论呢?难道说二百年来就没有过明白人吗?
那是因为世人需要一张地图,哪怕是错的地图。但事实是,忙于行动的人是盲目的乌合之众。
"忙"字,左边的"忄"同"心",右边是一个"亡"字,合起来就是指一个心之神明已死的人。这种人看起来跟常人一样,能吃能喝,能算能做生意,但他的心神已亡。徐文兵老师推荐的电影《黄连厚朴》,就有这个桥段。观后震撼。"优酷"里有。
"天"、"性"、"气",都不在物质层面,不限于人文层面。
这是中国形而上学。
不是人文学!
不是社会学!
中国哲学,不只是道德哲学。正如西方哲学,不只是认识论一样。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形而上学?
马云有一段家中录像的致词,讲说当初搞"支付宝"时承受的压力和最终下定决心的心路历程,他说:"中国人出来做事前,都是想清楚了仁义礼智信,然后再出来做事的",马云说的"中国人",是指"文化的中国人",而不是指人类学的、人种的、地域的、国籍的中国人。
什么意思呢?
《论语》中,孔子的爱徒子路,准备提拔同学子羔去做费城的长官,孔子骂子路说,你这是"贼人之子也",意思是说,你这是害人啊!子路不服气啊,顶嘴强辩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说:"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强辩饰非的人。"
对此,朱熹先生讲解说,治民事神,固然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的一部分,然而必须是学之已成,然后可以出去做官以行其学。如果开头就没有学习,而是直接让他边干边学,能避免慢神虐民的几希。几希,极其稀有的意思。
其实,这不仅是我的问题,应该是人人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形而上学?
若欲大用以经世济民,建功立业,安身立命者,若非志于道,则无以成学。正如马云说的:"中国人出来做事前,都是想清楚了仁义礼智信,然后再出来做事的",这里说的"仁义礼智信",不是指道德规范。为什么这么说呢?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道德规范。但孟子说,这些道德规范是通向仁义礼智的开端。关键在这儿呢!要知,仁义礼智远非道德规范可比。中国哲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指称常道之正,包含人与物,并非限于人文道德规范而已。
这些以及更多的这些,都想明白了,做到"知类通达,强力不反,谓之大成",然后出来做事,那是行道。天道、人道、商道,必要志于道,而后可成。
试问:谁!岂敢不学?
明天日课停一天。六点出门,开九小时车,来不及落笔。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