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有一段时间
大部分人都是从哲学角度解读
甚至洋洋洒洒的大部头教大家如何知行合一
确总有无数人无法实现知行合一
更有甚者
虽然从理法上完全理解
却无法践行
这是为什么
直到读了武志红的解读
我才真正明白了
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
与其本人的经历有些莫大联系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
他是具有知行合一的心理基础
尤其他原生家庭给予的帮助
让他可以实现更好的知行合一
我把他的那篇文章摘录如下:
今天我讲一个有名有姓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PALA订制旅行机构的创始人孙博,她是湖畔大学CEO班的一期学员。
初次见她,是一位朋友在一个活动中介绍认识的,这位朋友是湖畔大学CEO班三期学员,也是我们专栏的订阅用户。他向我介绍孙博时说,这是他认识的心理最健康的人。
当时孙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眼神梦幻的美女,非常单纯,一直拿着一个佳能相机,见人就拍照。给我拍了一张非常有感觉的照片,我很喜欢,这对我来说太难得了。
第二次见她,是我们几个人找了一个地方喝酒聊天,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是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比如她的一个说法就让我很震撼。她说对于一个北京人来说,地球上最远的地方是南极点,可是你坐50个小时的飞机,再徒步一小时,就能到达,那么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去不了的呢?
聊天时,聊到了一个戏剧活动。孙博当场就为我们演绎了一下她的表演,像是一出哑剧,让别人猜她在演什么。有意思的是,现场另一位商界奇女子总是“秒杀”,能立即猜到她在演什么。这位奇女子说自己使用的是逻辑推理,这真是厉害了。
聊天的过程中,孙博开始展现她的读心术般的能力,比如猜对了关于我的一些事情,甚至有些事我根本就没打算对大家说。我问她是怎么判断的,结果她说,她不是判断,只是感觉。
孙博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聚会中还有另一位传奇人物,也让我很受触动,于是第二天我接连发了微博:
昨晚遇到两个传奇人物,一直按本心活着,都是既有现实层面的成功,又单纯至极,同时在外人看来很疯癫不可思议的人。我一直说成为你自己,这两人就是一直都在做自己的人,境界太高。
这两人,还有读心术般的能力,看人之准,令人发指。果真是,真正单纯的人,会有这份对人的洞察力,只使用自己的感觉即可。不过我见过的这样的人,都是女士。刚刚想到一句话:不要正确地活成一张面具。
这是我写下的感受,我确实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很想知道孙博这种人是怎样炼成的,而且她也真是我们这个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的典范。
前不久,我去湖畔大学讲心理学时,就约她做了一个松散的采访。采访时,我问的问题其实都问过你,就是我在每周预告中讲到过的那些问题。例如,你的第一个记忆是什么,你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一个细节,然后就交给采访对象自由说话,我只是偶尔做做回应,有时候做一些深度理解。
这些问题很根本,而采访对象在现场的一些反应同样也很根本。
我们当时是在一家餐馆吃饭,定了一个包间,房间很安静,但外面走廊上突然有几位女孩叽叽喳喳聊天,声音有些吵。孙博立即站起来,找服务员说,外面太吵了,您关上这道门,还有这道门外面的那扇门,您再进来,就从另外一扇门进吧。要关的那两道门,显然是很久没关过,服务员费了不少劲才将它们关上。
细节是魔鬼。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魔鬼般的细节,非常能够说明孙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至少解读出了以下这些信息:
她活在感觉中,所以感觉到了外面声音对我们的干扰,她这方面的阈值很低;
她不纠结,感觉到了声音的干扰,立即行动,决定时,没有担心我的考虑,也没有担心服务员如何反应;
她没有敌意,她没对女孩们的吵闹生出反感,也没带着不满去和服务员说话;
因为她没有敌意,所以服务员也完全配合了她。
我回想起在上次聚会中,她也展现过这一点,比如当她说到戏剧表演时,就立即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完全没有纠结和羞涩。但从外表看上去,她是一个极为经典的中国式美女,温婉秀气,根本不像雷厉风行的女汉子。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觉得这正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所以别小看这个细节。这个细节延展到她生活中方方面面,这是她事业成功的原因。
我们回到我对她的采访内容上。她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前,母亲带着她,坐火车去找父亲,当时的画面栩栩如生,非常生动。她非常开心,很享受这个旅程。她母亲不敢相信女儿会记得一岁前的事,但那些详实的细节,让母亲不得不信。
我在之前的内容中说过,每个人的第一记忆,或者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常常是一个人的生命隐喻。这是孙博的第一个记忆,而她目前的工作也正是和旅行有关。
和很多人一样,她和父母也是聚少离多,实际上她真正的养育者是奶奶,而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特质,正是奶奶一手培养起来的。例如,每当父母要回来的时候,她会几天前就拿一个小板凳,在家门口望眼欲穿地等爸妈,记忆中总是阳光灿烂。奶奶这个时候不会说她傻孩子,也不会干预她,而是为她准备各种好吃的零食。
更有说服力的细节是她读幼儿园时,因为精力旺盛,不睡午觉,为此幼儿园老师找奶奶谈话,希望奶奶能做点什么,结果奶奶果真做了很大的事。奶奶当时是很有名望的医生,竟然辞职,来孙女的幼儿园做校医,这样孙女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在她的医务室里睡觉。这还不算,奶奶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不满,结果干脆自己开起了幼儿园。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孙博和奶奶的故事,自然是后者,奶奶一直在围着孙女的感觉转。
不止是奶奶这样,孙博的父亲也是这样。读小学后,孙博的成绩一直非常好,老师们都像奶奶一样宠她。这也是我们讲过的,一个人的童年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和当下的关系模式,会呈现一致性,这就是命运。
小学考初中时,依她的成绩,她可以上北京最好的中学,结果她自己特别想去石油附中,因为这所中学的校服好看。这实在是一个任性的理由,而父亲居然同意了她的选择。
初中升高中时,她特别想上中关村中学,可她数学不好,结果为了考上自己中意的高中,她花了几个月时间突击数学,最后数学成绩开始考满分。
中考前,老师和家人都给她做思想工作,以她的成绩可以上北大附中。那时中关村中学是北京市重点,而北大附中是全国重点。最后她在老师和家人的期待下,人生少有的没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第一志愿报了北大附中。
中考时,她觉得很难过,为了让分数少一些,好不去上北大附中,她在考数学时,最后一道9分的大题,干脆就没有答,她希望这样志愿可以落到中关村中学。可她数学还是考了高分,最后以超出北大附中3分的成绩,被录取了。
她的整个人生,就是这么任性地走过来的。依照一般的理解,这样的孩子最后肯定会被惯坏了,但孙博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被惯坏的特征,相反她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
所以这算是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养育下,她不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所以才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
理论和观点我们讲得够多了,今天就这样讲一个故事吧,大家可以用我们专栏的理论和观点,去理解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