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红 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2期持续分享第1712天 2025.02.22
摘抄: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尚书》
译文:普通人未见到圣道,好像不能见到一样;已经见到圣道,又不能遵行圣道。
从上述句子中可以总结出来两个字:传承。很多人没有读过圣贤书,而那些读过圣贤书的人,是否能按照圣贤书上所说的那样去做呢?这就是传承,传承圣贤的思想,并表现出一定的德行来。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就是传承。读《论语》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2500多年前文字思想的深奥;读了《尚书》后我们发现,文字又往前推了1000多年,就像歌中所唱到的那样:“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血脉,绵延到永远。”对于经典的东西,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地去读,大量地去读,然后照着去做。如今虽然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但是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水平却很需要提高。传承我们的传统,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灵活变化,在《尚书》里面反复提到的一个字就是“德”。如何理解“德”呢?如果把德理解的太宽泛了,就不好用了,其实“德”就是得到的“得”。只要能得到,就是合德。怎么去衡量德厚呢?一个农民种粮食,能收获很多粮食,这就说明“德厚”;一个工厂里工人制作机器零件,做得非常合格标准,这就是德的落实。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论语》中,德又化成了另外一个字,叫做仁。对于仁,孔子并没有给出定义,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去做,仁可以理解为明心见性,把天赋发挥出来,就可以叫做仁,仁中有爱有勇,仁中有智慧,智慧和勇气连在一起就是仁。王阳明把孟子的良知传承下来,又进一步发挥;到了清朝,《弟子规》也是一个集大成,主要用“做”来体现出来规则。对于道德仁义礼,我们要结合时代灵活运用灵活去做,这就叫做传承。
我感恩:把想法说出来,然后努力去做到,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