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谈谈孔子关于道德教育和对教师的论述。
在道德教育上,孔子主张“礼”和“仁”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忠与孝,“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分为忠和恕。“礼”和“仁”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在培养道德的过程中,孔子有六个方法和原则。
一是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远大志向。
二是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力行:“言必信,行必果”,提倡言行一致,重视行,即重视道德的实践。
四是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子曰:“过犹不及。”在政治和道德的实践中,要避免一切的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的原则。
五是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内省就是对日常所做的事自觉地进行反思。
六是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我感觉,这六方面我还做的不太到位,各方面从今年开始都需要加强一下,把志向坚定起来,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做事恰到好处,吾日三省吾身,及时改之,把自己的道德水准再提升一个层次。
孔子在谈论教师时,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温故而知新。我用口诀记成:“学诲以爱教知。”
学而不厌是做教师的前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如果不学习,不修养,止步不前,就会失去作为教师的条件,这是最值得忧虑的。
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在这里,孔子讨论的是做人要有“忠爱之心”。爱与忠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爱主要是对下,忠主要是对上。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传。这个对教师以及家长都特别重要。
爱护学生:孔子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关心,能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这也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就是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重视每一个人,尊重毎一个人。
教学相长:最初指教师单方面以教为学,现在引申为师生共同成长。这个我深有体会。有时候学生的话或做的事儿会带给老师灵感和触动。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教师既要注重继承,又要注重创新,故是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是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这有两层含义: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温习旧知识时能使自己积极思考、联想、深化知识,从而获得更新的知识。
关于孔子的学习,这段时间我就先学这么多了。落实到行动上才是最重要。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