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题记
《教师的使命》一书中,张文质老师提出了“本土教育学”这个名词。他说,教育要回到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人的身上,回溯到他真实的成长环境,包括他的童年,他的家庭教育生长点。
关注本土教育学,就是要关注具体的一个个的人,要体现教育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我在阅读中思考,感悟着。前段时间发生在学生tt(化名)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她是个“马大哈”式的人,整天嘻嘻哈哈的口无遮拦,课余时间经常到行政办公室“串门”,给人的感觉是无心上学,不用大脑、对什么事都没所谓的女孩子。可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情让我们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被单亲父亲责骂、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有进一步发生极端行为的念头,幸好在这关键时刻,她想到了德育处的老师。因为这老师经常在她“串门”时顺便聊一下,与她关系比较好。之后在老师的疏导下,她情绪舒缓过来,事情也得到了解决。
原来,表面的“马大哈”和“爱串门”是有涉及家庭因素等方面的深层原因的。我们不能凭自我感觉或经验推理去判断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不能机械地套用于所有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兴趣需求和发展潜力。所以,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反对将学生视为标准化、可统一处理的“抽象群体”。这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与实践性这一性质。
《了解你的学生》一书也提到,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个性化教学激发其内在动力,而非依赖抽象的理论或统一的方法。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相对于集会或者班会等等思想教育,对学生一对一的交流的影响效果是最好的。了解是教育的基础,是走近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教育需结合具体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展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同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都相似,有问题的学生各有不一样的问题。既然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也没有哪一个教育理论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地适合所有的孩子的。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要“想当然”的用所谓的“教育规律”“教育常识”和自己的“老经验”去应对一个个孩子的问题,而是回到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真实的情境中。
是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本土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一个教育现象,都有其各不相同的原因,需要我们“独特地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