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会济南是我国著名的“泉城”,以四大名泉“趵突泉、珍珠泉、金线泉、黑虎泉”闻名。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热播,市中心的大明湖也声名鹊起。相传当年英俊潇洒的乾隆爷下江南时偶遇了秀色可餐的民间女子夏雨荷,两人迤逦缠绵,在大明湖畔衍生了一段佳话。
大明湖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该湖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更有一些奇特现象,据清代的《历城县志》记载:“湖出城中,擅奇宇内;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
“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很容易解释,大明湖通过许多地下暗河与多股泉水汇流相通,且其地势相对较低,长时间下雨涨水时,满溢多余的水通过暗河流走了;干旱持续较长时间时,其他地方的泉水又通过暗河汇流回来补充,湖水也不会干枯。
实际上大明湖里,确实少见到水蛇,“蛇不见”主要是蛇的天敌各类水鸟很多,被它们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寥寥无几或许压根就不敢现身。
最让人费解的就是“蛙不鸣”,民国诗霸军阀张宗昌曾有打油诗: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蛤蟆,一戳一蹦哒”。但是大明湖的青蛙,从来都不会叫。偶尔有青蛙跳到湖中碧绿的荷叶上,头仰着肚子一鼓一鼓的,就是发不出声来,所以当地百姓有一句歇后语:“大明湖的蛤蟆——干鼓肚”。
大明湖的青蛙为什么不会叫?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路经济南,就住在大明湖边的巡抚衙门里。晚上,大明湖里万蛙齐鸣,吵得万岁爷睡不着觉。于是他便把随侍的大臣刘墉叫来,让刘墉传他的圣旨,不准大明湖的青蛙再叫了。
刘墉只得遵命,来到高高的北极阁上,大声向着湖中的青蛙装模作样地宣布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许大明湖里的青蛙大鸣大叫,以免扰了天子清修,钦此!”。皇帝毕竟是金口玉言,连青蛙也不敢违旨。从此,大明湖的青蛙就再也不叫了。
这种传说与武则天发配牡丹一样狗血,自然是不足为凭的。当地有人传说“蛙不叫”源于一口万斤重的巨钟。在大明湖的北水门南侧临湖有一座“钟楼寺”,寺内挂着一口铸造于800多年前的万斤巨钟。
巨钟临湖而置,早晚两次巨钟敲响,“黄钟大吕之音乃与波声相上下”、“日日缭绕于游客舟子之耳”。钟声和湖内波涛之声共鸣、共振,所以不仅“金钟鸣,故蛙声退也”,而且共鸣、共振使青蛙声带和发育受到影响,所以无法鸣叫。
这种说法也有点夸大其词,附近的生物包括百姓那么多,为什么独独青蛙受损这么大呢?何况青蛙可以钻进水下、泥里、草丛中一定程度上屏蔽这种伤害,如果真有这么厉害的话!而且近年来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除了新年之外巨钟不再允许敲响,大明湖的青蛙照样是常年不鸣叫!
一种比较靠谱解释是:之所以听不到蛙鸣,很可能是由于大明湖水是地下泉水汇聚而成,因此水温较低。首先从生物学上讲,雄蛙有鸣囊能鸣叫,雌蛙没有鸣囊。一般在夏季雄蛙会高声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前来抱对、配偶,这是一种基于生殖目的的求偶行为。
青蛙的受精卵孵化是有水温要求的,一般而言,水温15℃以下是拒绝抱对繁殖的,水在18-28℃之间水温才有繁殖的可能,23℃较为适宜。 大明湖是众多泉水通过地下暗河汇聚之地,流水加之“不见天日”,水温基本上在20℃以下。因此达不到青蛙的繁殖需求,它们也就没有发情、鸣叫、求偶的必要了。
另一说是:大明湖的湖水是地下水融汇成的,因此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其中某种矿物质可能会影响到动物的声带,使得它们无法呜叫。问题是青蛙的呜叫依靠的是嘴巴两侧的鸣囔而不是声带,所谓的矿物质不可能影响到青蛙的鸣囔的。也有市民认为,大明湖的青蛙不鸣是因为大明湖属于深水湖,而青蛙则喜欢在有芦苇的浅水区里鸣叫。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王跃招研究员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明湖的水质并不适合青蛙发情,因此在青蛙的繁殖期间,青蛙们往往会离开大明湖前往另外一个比较适宜的地方进行繁殖(青蛙一般是发情繁殖的时候才鸣叫)。
由于大明湖是由泉水汇聚而成的,因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每年大明湖的青蛙在繁殖期,集体搬迁出大明湖去“结婚”,通过水路不被人察觉地离开大明湖进行“蜜月旅行”了。
究竟如何,看来要解开这一自然之谜,只有留待后人了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之历史、山川、地理系列:
6、南方人和北方人
10、风风火火话贵州
11、闲话“江西老俵”
17、“天府之国”话四川
18、“江”、“河”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