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

第一周

听了这周的分享,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特别的重要,我们不能因为教育而让自己脾气变得暴躁、神经衰弱,那如何避免这些呢?我觉得最大的办法就是我们要有一颗儿童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当你面对孩子们的犯错,也就不那么生气了,是啊,他们就只有7.8岁那么大的一个孩子,我们就要求他像成人一样自律,像军人一样遵守规则,那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玩,我们为什么要抹杀他们,最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合唱中那个胖胖的小男生自信、阳光的歌唱引起了大家的赞叹,是呀,孩子就应该是这样,活泼、无忧无虑,我家孩子现在上一年级,孩子一到考试跟前经常给我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你给我请假。”可见他的压力有多大,在给他辅导作业时,我会感到这题怎么这么难。有这样的想法,不是因为他的智力问题,而是我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会吗?想想自己平时对班级孩子的学习要求,我想是不是我们不要有拔苗助长的做法,能心平气和的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错误,我们也就不那么生气了,身体健康也就有保证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就提升了。

第二周

在“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这一章节中说到要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不会迅速地、自觉地、富有表达力地阅读和领会所读的东西,不会迅速地和正确无误地书写,就谈不上日后在中、高年级能顺利地学习——无须教师无止境地“催赶”落后。要教会所有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使他们学会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阅读的能力应当达到自动化程度,使他们通过视觉和意识领会含义比发出声音早得多。这其实就是“阅读自动化”,何为“阅读自动化”,简单地说就是边读边想画面,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阅读对于一个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可能我们会有疑惑,现在要的是成绩,怎样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抓了阅读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答案很明确,不会。阅读与考试成绩的关系,我觉得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区别在于:1.阅读是无意识学习,教材是有意识学习,儿童年龄越小,无意学习比重越大,儿童年龄越大,有意学习的比重越大,但无论什么阶段,儿童都需要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相结合。只有在低段我们阅读量的大量输入,高段学习成绩才会突显出来。2.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人”,而教材学习的目的是“知识”,很显然,只有教材学习,缺乏阅读的话,孩子们只会刷题,不能从阅读中寻求刺激,与生命进行链接,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书呆子”,丧失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地下密密麻麻的根系与土层之上的树干的关系一样,只有阅读多了,孩子们的智力也就无形中提升了。

第三周

在关于获取知识这一节中这样说:教师应努力发挥的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结合我们的课堂,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们应注意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在探究的过程中去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果设置的问题是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也就形成了惰性。这几天阅读课我们在做长文挑战《丑小鸭》,昨天我们就围绕“说一说为什么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个问题去探讨,孩子们讨论得很积极,能结合实际谈感受,有的说它面对各种嫌弃不退缩,很坚强,有的说学习上我们只要努力,相信一定会成功,有的说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被打倒等等,因为问题设置有探究性,所以他们的思维也就积极了,最近复习阶段,通过做题我发现孩子们比较差,基础不牢固,反思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上没有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复习课本知识只是一味地强调重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缺乏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只是听听而已,就没有记在脑子里,那怎么改观呢?我认为讲完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题型去落实,让每个人的大脑都去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