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的故事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洪泽湖北岸的农人们不仅讲泗州城的传说,也讲打虎的故事。人们口口相传,有许多充满英雄气概的好故事。

去年夏天,重回老家洪泽湖北岸,见到儿时玩伴黄道德,当年,住隔壁的邻居。多年未见,相见甚欢,一下子聊起很多往事。这故乡的夏,总能把流传的故事,讲成永不褪色的精彩。

在他家和我家屋后,有一棵大洋槐树,足够粗,需两三人才能合抱,树冠大,夏天,枝繁叶密,洒下一地绿荫。孩子们都愿意到树底下乘凉,特别是初夏的时候,一树槐花如雪,一地槐花雪白,很是漂亮。

那天见到道德,一边聊一边走到老家屋后,变化很大,那棵大槐树还在。这棵美好的槐树留在了昨天,在原地,而我们则漂泊到了他乡。往事扑面而来,那是青少年时最美好的样子。我们共同回忆起我父亲在槐树下讲的故事,日子过得真快,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已经离开我们12年之久。我们走向远方,树木们留在原地。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打虎的故事不少。因老虎是兽中之王,十分凶猛。但凡能打死老虎的,必定是身强力壮之人。在我国打虎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武松打虎的故事,我听这个故事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

有一年夏天,晚饭过后,夜幕降临,天似穹庐,夜空蓝黑,星星明亮,我父亲在大槐树下给我们讲起了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相貌堂堂,身高八尺,有万夫不挡之勇。他本是清河县人氏,因在家乡打死一恶霸而离家以避官司。后得知那人并没有死,武松便安了心,打算回家乡度日。在回家途中,路过景阳冈一酒家,连喝十八碗酒,醉打老虎。老虎是百兽之王,因此,在民间常以打败老虎为象征,比喻一个男子是力大无比、气吞山河的大英雄。

《水浒传》里这样描写武松打虎的:只听得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父亲进一步解释说,武松看见大虫跳出来,叫声“阿呀”,写他的惊吓,不自觉地叫出来。写他“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也说他惊吓,但不是跳起来,而是翻下来。写他“拿那条哨棒在手里”,还是要依靠哨棒来打虎的;“闪在青石边”,还在躲避,心里是害怕的。

《水浒传》接着写道: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择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月荅(注:这两个字要合成一个字)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槌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哪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全力,手脚都酥软了。

父亲继续解释说,假如武松一棒就把大虫打倒在地,那大虫太不机灵了,所以写哨棒打在枯树上,打折了。这一细节,不仅写大虫不易打,也写出武松失去了打虎的武器,只能徒手相搏了。大虫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等,都写出武松的神力来。最后写武松拖不动这只死大虫,这个细节写出打虎时用尽了全力。

大诗人陆游,一生精于写作,笔耕不息,在诗、词、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你们知道他还是打虎好手吗?父亲讲过,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正值北宋灭亡之际,他受到了家庭和亲友间爱国主义思想熏陶,曾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图大愿。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来到抗金前线陕南。一天雪夜之时,他喝了一些酒,乘着酒兴,去山中打猎,三十多位西北籍军士同行。行至山深处,人们告诫他:这里老虎经常出没,曾有不少人被老虎吃掉,劝陆游回转。陆游听说后,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为民除害的大计。他大声呼喊:“跟我来,打老虎去!”声音洪亮,震动山野,威势吓人。而老虎果然来了。这时的情状是:三十位随同的西北籍军士吓得脸色发青,而陆游却继续向前;于是老虎直立扑来,一副“虎人对立”的场景出现;陆游挺矛再向前,扑来的老虎被刺中;虎血喷溅了陆游,衣衫和岩石一片赤红;在众目睽睽中,陆游将老虎拖回城里……陆游杀死猛虎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陆游两年后追忆此段往事,曾赋诗曰:“前年从军南山南,夜出驰猎常半酣。玄熊苍兕积如阜,赤手曳虎毛毵毵。”

父亲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是皖南山村正月里来了一只大老虎,盘踞在山上不走,为害不浅。村里男壮力几次出动去打虎,反被它伤了。居民们垂头丧气,商量说,要除这个害,我们自己怕是不行了;非请徽州“唐打虎”来不可。当下宗祠里备了财礼,派人到徽州去请。派去的人回来说,唐家挑选了两个本事最好的打虎手,随后就到。不久,打虎的来了,却是一个老人家,带着他的一个小孙子。老人头发胡子全白了,还不停地咳嗽,又是驼背;小孙子不过十几岁,看样子也不机灵。大家很失望。但是人家已经来了,只好招待他们吃了酒饭再说。老人觉察到主人家对自己不满意,先开口说:“山上没几步路,还是先去打虎吧,我们回来再吃饭。”村上人送他们到了山口,不敢往里走了。老人说:“你们给它吓倒了。有我在这里,怕它什么!”有些人就远远地跟在后面看。

果然,没多大工夫,老虎便在村边林间出现。这时,孙子麻利地爬到了树上。打虎人把身子隐起来观察动静。少时,他伸手在空中晃了几晃,老虎见了,急踏步而上。这时树上的孩子对着空中大叫了一阵,老虎便向老人奋身扑过去,老人侧身一闪,老虎扑了个空。树上的孩子又是一阵大叫,老虎红了眼,又向老人猛扑过来,老人俯下身来又是轻轻一躲,老虎连扑两空,对天长啸,使出浑身解数再次猛扑过来,只见老人从腰间抽出板斧,身子往后猛地一仰,老虎用力太大,脖颈、肚腹迎着板斧被瞬间划开,血流成河,瘫倒于地。村民见状欢呼不尽。族长请老人赶快用饭,桌上烫好的酒尚有余温。

老人说,知道这里有虎患后,便常来村边仔细查看,日久天长,对虎的行踪和伤人动作,都熟记于心,然后琢磨除掉老虎的方法。白天练,夜里也练,日复一日,自感有了把握便请当地铁匠专门打造了一把板斧。练功的同时,他又白天黑夜地磨斧子,直到把斧子磨得“吹毛利刃”才歇手。对孙子的调教也费了不少时日,老人说,孩子在树上几次喊叫都是为了分散老虎的注意力。

父亲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三点:一是老人为了灭虎,首先作了认真调查探访;二是打虎要有万无一失的本领,扑杀过程中要运用智慧;三是尽管老人年龄很大,又是残疾,但他并不把这些看作是制约自己的障碍。所以他成功了。

父亲讲的打虎故事,点燃了我和道德这些儿童们心中的英雄火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