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合集】202509班:生活实苦,跑起来却很酷

成欣雨:半杯水,刚刚好的爱
初冬的夜晚,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地响,像是时间在风中低语。我伏在书桌前,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只觉得头昏脑涨,仿佛整个世界都压在了笔尖。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母亲的身影悄悄探进来,她手里端着一个杯子——又是半杯水。她轻手轻脚地放在桌角,又悄悄退了出去,整个过程静得仿佛不曾发生。
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只倒半杯?倒满一杯不是更省事吗?可日复一日,她从不间断——清晨是半杯温水,唤醒我惺忪的睡意;深夜是半杯热水,温暖我疲惫的神经。那温度,不烫不凉,永远恰到好处,像她不言不语的陪伴。
直到一个周末的深夜,我从梦中醒来,发现书房里的灯还亮着。我悄悄走近,看见母亲坐在我的位置上,低头翻看我的练习册。她眉头微蹙,手里握着笔,不时在草稿纸上演算着什么。而她的面前,也放着半杯水——那是她为自己倒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她是在陪我熬夜,却生怕打扰到我,连喝水都只倒半杯,不愿因起身添水而发出一点声响。
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原来,这半杯水,从来不是随意,而是她无声的陪伴,是她小心翼翼的守护,是她把爱藏进细节里的温柔。
后来,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她午睡时,倒半杯温水放在她的床头。她醒来后,捧着杯子,眼里漾开笑意,轻声说:“这水,真暖。”
有人说:“母爱如台风过境,而身处台风眼的我对此一无所知。”是啊,她的爱从不喧嚣,却藏在半杯水的分量里,藏在怕惊扰我的轻手轻脚里。它细微如尘,却深沉如海;润物无声,却足以滋养我的一生。这世间最动人的爱,往往不在言语中,而在那恰到好处的“半杯水”里——不多不少,刚刚好满,刚刚好暖,刚好够暖透一颗心。
【自我评价】一类文。选材真实,细节动人,“半杯水”贯穿全文,以小见大,情感层层递进。语言细腻温润,结尾升华自然,写出了母爱的深沉与“我”的成长,是一篇有情有思的佳作。
周子鑫:你是我最想穿越时空拥抱的人
我站在即将被拆除的老屋门槛上,目光穿过尘埃,落在堂屋正中那张斑驳的相框上。照片里,太奶奶穿着素净的白袍子,梳着一丝不乱的发髻,眉眼淡得像远山的烟雨。阳光从小窗斜斜地照进来,她的面容在光影中显得朦胧而温柔,仿佛隔着一整个时代的雾霭。她像一本被岁月浸染的线装书,被我轻轻翻开,每一页都写满了无声的故事。
记忆的门,在一个被春蝉鸣叫声包裹的午后悄然打开。我蜷在她温热的怀抱里,听她哼着古老的歌谣。那声音没有波澜,像一条静静流淌了百年的河,缓缓带走我浑身的燥热与不安。我迷迷糊糊地抬眼,看见她斜倚在床头——那时她已病重,却执意要抱着我,轻轻摇晃。银白的发丝被光映得几乎透明,仿佛随时会融进空气里。那时的我还不懂,那沉甸甸的歌声里,装着她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是她用一生积攒下来的寂静与温柔。
真正让我读懂她寂静之下的力量的,是她临终前那个清醒的黄昏。她忽然睁开眼,目光清亮如水,示意我靠近。我俯下身,耳朵贴近她微启的唇。她用了很大的力气,声音却细若游丝:“要……好好长大……”那句话,像一粒种子,轻轻落进我心底的土壤。
如今,老屋将倾,相框蒙尘,她的许多遗物早已散落在时光的角落。唯独她留给我的那枚银币,被我细心穿上红绳,始终佩戴在胸前。每一次触碰,都仿佛能感受到她指尖的温度。
太奶奶,你是我最想穿越时空拥抱的人。我想拨开层层光阴,走到那个穿着碎花裙、眼里漾着水光的你面前,轻轻抱住你,告诉你:你的寂静,我已听懂。
【自我评价】一类文。情感真挚,结构完整,首尾呼应。语言流畅且富有诗意,细节描写生动。若能进一步丰富太奶奶的形象与互动情节,将更显饱满。
李钰铮·人间烟火记
生活里那些细碎的瞬间,总藏着最真实的温度。
清晨醒来,窗外的天色仍是冷青色的。走进洗手间,刷牙时发现牙膏快用完了,我习惯性地从最尾部开始,慢慢往上挤——那是奶奶教我的方法。她说这样才不会浪费。清凉的水珠溅在镜面上,模糊了映照出的身影,也仿佛模糊了时间的边界。我好像看见许多个清晨,奶奶微微弯着腰在厨房准备早餐的背影。两个时空在那一刻重叠,让人恍惚。
出门时,正好遇见隔壁阿姨提着菜篮回来。“今儿的黄瓜带刺,格外新鲜。”她笑着,眼角的细纹聚起来,像温柔的扇子。菜篮里还有一把带着水珠的小葱,几颗圆润的番茄——这些寻常之物在她眼里,却像是刚刚寻到的宝贝。
傍晚踏着夕阳回家,还没进楼道就闻见了熟悉的饭菜香。那是蒜瓣在热油里爆开的焦香,是肉片在锅中翻滚的醇厚。每家的窗户里都飘出不同的声响,抽油烟机嗡嗡运转着,把各家各味的悲欢都炒进眼前的菜肴里。我放慢脚步,在这烟火气里深深呼吸,仿佛能品出哪家炒了青椒,哪家炖了排骨。这寻常的香,是归家的信号,也是生活最踏实的告白。
夜深了,我伸手关掉台灯,发现月光不偏不倚,正落在窗台那盆绿萝上。它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待着,叶片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绿萝是去年妈妈从同事家掐来的,不过短短一年,已经郁郁葱葱地垂下了好几条藤蔓。它每天慢悠悠地生发,不争不抢,一点也不着急。我忽然间明白了——生活的真相大抵便是如此,不在于某天的突飞猛进,而在于日复一日的温柔照料。
这些琐碎得如同呼吸的瞬间,细细地串联起我们全部的人生。原来最深的“遇见”,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与平凡生活的每一次照面——在奶奶的习惯里,在邻居的笑容中,在楼道的饭菜香间,在月光下的绿萝叶上。它们如涓涓细流,静静汇成生命的江河。
自我评价一类文。选材真实自然,语言细腻流畅。通过多个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与哲思,体现了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向晨露:暮色银杏书简
放学铃声敲碎寂静,惊起一束斜阳里的光。我踩着满地碎金,踱过牧门。暮色正浓,银杏树在风中轻颤,每一片叶子都像一封迟寄的信,簌簌地、不肯停歇地飘落。
“接住它吧。”小雨的声音从身后响起。她递来一片银杏叶,我小心托在掌心。叶脉如细密的河流,在夕晖中泛着琥珀般的光泽;叶缘的锯齿,像是被岁月轻轻咬过的痕迹,精致而温柔。我们并肩走在覆满落叶的人行道上,暮色仿佛一砚渐融的黄金,把整条路染成流动的河。她取出素描本,笔尖沙沙作响:“你看,这落叶的弧度,像不像时光划过水面留下的痕迹?”
我低头注视她笔下的线条——那叶片边缘轻扬,如一句未完的诗,又如年少时不敢说出口的话语。
晚风拂过树梢,几片叶子急促地旋落,仿佛在交换只有它们才懂的秘密。我忽然明白,每一片银杏叶都是时光写就的信笺:高处的还藏着夏末的青涩,低处的却已染透深秋的鎏金。它们从枝头启程,一路翩跹,为这暮色写下无人签收的漫长诗行。
路灯倏然亮起,像时光轻轻合上一本厚重的书。小雨收起素描本,画中两个并肩的身影、满地金黄的落叶,以及这一刻永不回头的青春,都被收纳进一片琥珀色的光阴里,成为永恒的信标。
【自我评价】一类文。意象绵密,情感含蓄。以银杏叶为时光信笺,将暮色、青春与离别揉成诗意的画面。文笔细腻灵动,结尾处“无人签收的诗行”余韵悠长,尽显优雅与怅然之美。
张霈溪:那一刻,我读懂了妈妈的温柔
推开家门,我就听见妈妈的声音从客厅传来,语气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急躁:“这道题说了多少遍了!3乘4等于12!你怎么又写成了14?上课到底有没有认真听?”
我放下书包,悄悄探头望去。妹妹正耷拉着脑袋坐在书桌前,手指使劲抠着作业本的边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眼看就要掉下来。妈妈站在一旁,眉头拧成了疙瘩,握着铅笔的手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额头上隐约可见凸起的青筋。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连窗台上的绿植都仿佛屏住了呼吸。
“你看我算!”妈妈深吸一口气,在草稿纸上重重地写下算式,“3加3加3加3,这是4个3,你好好数数到底等于多少?”妹妹低着头,手指在桌面上不安地点来点去,半晌才怯生生地吐出两个字:“9。”
“是四个三!”妈妈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铅笔“啪”地一声落在桌上。妹妹吓得浑身一颤,眼泪“吧嗒”一声掉在作业本上,迅速晕开一团墨迹。
我连忙走过去,轻轻拉了拉妈妈的衣角:“让我来试试吧。”妈妈摆摆手,语气里满是疲惫和无奈:“这道题反反复复讲了快半小时了,怎么就是不明白呢?再这样下去,我都要急疯了!”说完,她抓起桌上的水杯,一口气喝了大半杯,仿佛要用凉水浇灭心头的焦躁。
我在妹妹身边坐下,从铅笔盒里取出彩色小棒,一根一根地摆在桌上。“你看,这是第一组3根,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我放慢语速,带着她一起数,“3、6、9、12,是不是12啊?”妹妹睁大眼睛,小手指着小棒,认真地跟着数起来。当她数到最后一声“12”时,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笑容。
妈妈一直站在旁边看着,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当妹妹大声说出正确答案时,她轻轻舒了口气,走过来温柔地揉了揉妹妹的脑袋:“是妈妈太着急了。下次我们慢慢来,好不好?”
看着妈妈从刚才的怒气冲冲到此刻的温柔耐心,我忽然明白,那看似暴躁的表象下,藏着的是一颗望女成凤的急切之心,一份沉甸甸的母爱。每个母亲都曾在深夜里强忍困意检查作业,在反复讲解中压住火气,在孩子的每一个进步中收获欣慰。这份爱,有时会以着急的模样呈现,但它的内核,永远是温柔。
【自我评价】一类文。细节生动,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母亲形象转变自然。若能适当精炼部分描写,使语言更加凝练,文章表现力会更强。
张煜彤与清晨的“小慌张”撞个满怀
清晨,天还未完全苏醒,世界被一层灰蒙蒙的雾气温柔地包裹。我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忽然被窗外一阵急促的声响惊醒——像是鸟鸣,又像是风拂过窗棂。迷迷糊糊伸手摸向枕边的闹钟,眯眼一看,心脏骤然一紧:“小慌张”仿佛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把我从睡梦中猛地拽起。晚了!真的晚了!
我慌慌张张地跳下床,拖鞋都穿反了也顾不上。冲进洗手间,牙刷在嘴里胡乱地来回摆动,牙膏沫沾到了嘴角;洗脸也只是匆匆一抹,水珠顺着脖颈滑进衣领,冰凉一片。穿衣服时,袖子仿佛和我作对,怎么也伸不进去;裤子拉链卡住,急得我直跺脚。镜子里的我头发凌乱,眼神慌乱,活脱脱一个被时间追赶的小兵。
终于穿戴整齐,我抓起沙发上沉重的书包,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家门。寒冷的晨风迎面扑来,像细密的针尖扎在脸上。我顾不上冷,也顾不上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翻腾:“千万不能迟到啊!”雾气中的街道静谧而朦胧,路旁的树木在氤氲中影影绰绰,仿佛张牙舞爪的怪物,我却无暇欣赏这幅略带魔幻的晨景。偶尔有早起的行人裹紧大衣匆匆走过,车辆呼啸着撕裂寂静,带起一阵冷风,卷起几片落叶。
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被迫赶的小鹿,在城市的晨曦中拼命奔跑。书包在背后剧烈地颠簸,脚步越来越重,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就在我觉得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前方雾气中渐渐浮现出熟悉的学校轮廓。那一瞬间,仿佛有一股力量注入身体,我咬紧牙关,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校门冲刺。
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我一把推开教室门——几乎是同时,清脆的上课铃声在身后响起。我瘫坐在座位上,胸口剧烈起伏,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心里却涌起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庆幸。
这次与“小慌张”的不期而遇,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时间管理的珍贵。明天的我,一定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能再被这只调皮又恼人的“小慌张”追得如此狼狈了。
自我评价一类文。情节生动,心理描写细腻,“小慌张”的形象贯穿全文,富有童趣。若能加入更多早晨的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结尾反思部分再深入一些,文章会更加出色。
江金芳:错题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那张语文小测的卷子发下来时,红笔勾勒的痕迹格外醒目。它像一张精准的“短板清单”,无声地为我指出了前行路上的沟壑——关联词把握模糊、词性判断不准、名著细节遗忘。原来,每一次与错题的“遇见”,都不是失败,而是一场指向更清晰成长方向的提醒。
关联词修改,是我首先要攻克的“堡垒”。面对句子中搭配不当的关联词,我常常理不清分句间的逻辑脉络,不是把因果改成转折,就是把递进当成并列。有时甚至将原本正确的关联词改错,却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我意识到,必须从课本例句入手,把常见的“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等分门别类,标注逻辑类型,每日坚持做针对性练习,在纠错中建立语感。
词性判断中的“拦路虎”,则出现在“关爱”这样的兼类词上。句子里“妈妈的关爱”分明是名词,我却误判为动词,这暴露了我对词性辨别技巧的陌生。我决定整理一批易混淆的词,如“希望”“梦想”“经历”等,归纳规律:作主语、宾语多为名词,作谓语多为动词。每遇疑惑,主动造句辨析,在实战中摸清词性的门道。
最让我警醒的,是那道关于名著亲情篇目的选择题。我既未准确忆起《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不辞劳苦为我买绘本的深情,也忘了《父亲的病》里“我”陪伴父亲时那份愧疚与牵挂。这不仅是记忆的断层,更是情感的疏离。我计划每日抽出二十分钟,精读亲情主题的名著章节,周末复述情节、整理人物关系,把那些模糊的知识点一一啃透。
这些错题,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的不足,却也如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把每一处短板补起来,下一次,我定能交出不负努力的答卷。
【自我评价】一类文。中心突出,紧扣“借错题补短板”展开;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模式,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善用比喻,如“堡垒”“拦路虎”,表达形象;内容真实具体,针对语文常见失分点,反思深刻,改进措施切实可行。
孙雨琪:晨与昏的独白
清晨六点,闹钟如利刃刺破我混沌的梦境。我把脸埋进枕头,试图躲避这尖锐的声响,可它执拗得很,非要把我从温暖的被窝里拽起来不可。眼皮像是被施了咒,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掀开一条缝,眼前的一切都笼罩在黎明前的薄雾里。
我梦游般飘进卫生间,冷水泼在脸上的瞬间,激得我打了个寒颤。残存的睡意如藤蔓缠绕,在肌肤上留下湿冷的触感。窗外,晨曦正悄然浸透窗帘的缝隙,那光线温柔却不容拒绝。公交车上,我把额头抵在冰凉的窗玻璃上,任由车身摇晃,只盼这段路程再长一些,再长一些,让我能在这晨光熹微中多停留片刻。
白天的课堂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泅渡,时而清醒时而恍惚。直到傍晚六点的放学铃声响起,那清脆的声音仿佛在庆贺我们又度过了充实的一天。背上书包,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像是为我们奏响归家的序曲。与同学勾肩搭背走在放学的路上,总忍不住绕道去买一根烤肠,金黄的油花在铁板上滋滋作响,这是专属于放学路上的小确幸。
回到家,甩下书包,整个人陷进沙发里,感觉浑身的骨头都舒展开了。打开电视,任由声音在房间里流淌,这一刻的松弛与自在,是经历了一天奔波后最好的慰藉。暮色透过窗户洒进来,给房间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只有放学后的这段时光,才是一天中最鲜活、最明亮的时刻,像是一首轻快的小夜曲,抚平白日里所有的疲惫与皱褶。
这段在晨昏之间往复的旅程,让我渐渐明白:最珍贵的遇见,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清晨的坚持,黄昏的释然,它们在生命的画卷上交织出独一无二的纹理。而我们,正是在这一次次与晨光的邂逅、与暮色的重逢中,慢慢长大。
【自我评价】一类文。文字细腻富有诗意,善于运用比喻营造氛围。能通过日常小事展现深刻感悟,情感真挚动人。建议在段落衔接上更自然些,继续保持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田雨琦:遇见发光的自己
地理老师抱着一叠试卷走进教室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教室里静得只剩下她细碎的脚步声,“哒、哒、哒”,像重锤一下下敲打着我紧绷的神经。
她故意放慢动作,不紧不慢地整理着试卷。我的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指甲深深陷进掌心。眼睛死死盯着桌面,仿佛能在木纹里找到一丝安慰。空气凝固了,连窗外的蝉鸣都消失了,只有前后座同学轻微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张明,42分。”“王静,39分。”每念一个名字,我的心就往上提几分。那种坐立不安的感觉,真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煎熬中等待着命运的宣判。脑海里闪过考试前夜——台灯下,我一遍遍翻着地理书,在密密麻麻的笔记间寻找规律,那些等高线、等温线在眼前交织成网。妈妈端来牛奶时轻声说:“别太晚。”我只是点点头,又把头埋进书本。
“田雨琦,37分。”
我愣住了。37分?满分40?一股热流瞬间涌遍全身,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那一刻,仿佛在漫长的黑暗隧道里摸索已久,突然看见了出口的光亮。心里的巨石“哐当”落地,整个人轻得要飘起来。
接过试卷时,老师难得地露出微笑:“进步很大。”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眼眶发热。翻看卷子,那些曾经陌生的地理名词如今温顺地躺在正确答案的位置——我终于记住了所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准确画出了冷暖锋符号,连最难的地形剖面图都只扣了一分。
回想备考的那些夜晚,台灯把影子拉得很长。我在世界地图前驻足,在气候分布图前沉思,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变成脑海中的风景。有时困得眼皮打架,就用力掐掐手臂,继续背诵。现在,所有的付出都化作卷子上鲜红的对勾,这份喜悦比任何奖励都来得珍贵。
这次考试让我懂得: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遇见迷茫的时刻,但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努力,终会遇见那个发光的自己。就像种子在土里默默积蓄力量,终将破土而出,遇见阳光。
【自我评价】一类文。本文情感真挚,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从紧张到喜悦的转变自然流畅。通过具体细节展现努力过程,结尾的感悟深刻有力,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完整呈现了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李依晴:遇见专注的课堂
清脆的上课铃声划破了校园的宁静,数学老师抱着一叠沉甸甸的试卷走进教室,脸上带着温和又略显严肃的神情。原本还有些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纷纷坐直身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讲台。就连平时最爱说悄悄话的同桌,此刻也握紧了笔,屏息凝神地等待着试卷分发。
当试卷传到我手中时,那个鲜红的分数像一记重锤敲在心上。上次考试后还信誓旦旦地向妈妈保证要考90分以上,此刻看着试卷上那个不尽人意的分数,愧疚与不甘顿时涌上心头。我下意识地把试卷往桌洞里塞了塞,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卷子边缘,仿佛这样就能掩盖这个令人难堪的事实。
老师开始讲解试卷,温和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可我望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试题,思绪却飘向了窗外。梧桐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只麻雀从枝头掠过,我的心思也跟着越飞越远。上次考试的失利、妈妈的期待、自己的承诺,这些念头在脑海中翻涌,让我越发坐立不安。手里的笔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划拉着,画出一个又一个杂乱的圆圈,完全没能跟上老师的讲解节奏。
“李同学,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老师的声音突然响起,像一声惊雷把我拉回现实。我慌乱地站起身,眼神躲闪,大脑一片空白。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我感觉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脸颊不由得发烫。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责备,只是温和地说:“上课走神可以理解,但这道题确实是重点,要仔细听讲。”
我红着脸坐下,心里既感激又惭愧。剩下的半节课,我听得格外认真,不仅弄懂了刚才不会的题目,还在笔记本上详细标注了自己的知识漏洞。这次课堂上的小插曲,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它提醒着我: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唯有专心致志,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不负这美好时光。
【自我评价】一类文。本文情感真挚,细节生动,通过课堂上的小插曲展现了成长的顿悟。比喻贴切,心理描写细腻,师生互动场景真实可感。若能加强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会更出色。
程一帆:重逢在记忆的拐角
“语文作文本,历史作业本,阅读笔记……咦?我的地理填补图册去哪儿了?”我一边翻着书包,一边喃喃自语。那本地理填补图册可是写作业的“必备神器”,没有它,我简直寸步难行。
“完了,完了,地理作业明天就要交,可我连册子都找不到了!”想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急忙把书包拎起来,里里外外翻了个遍。书本、练习卷、文具盒……所有东西都被我倒了出来,摊了满桌。我一本一本地抖,一页一页地翻,生怕它夹在哪本书里跟我“躲猫猫”。
“会不会是落在学校抽屉了?还是昨天复习的时候丢在书桌下面了?”我不甘心,又从书架上把一摞摞书搬下来,蹲在地上仔细搜寻。手指划过书脊,眼睛扫过角落,心情从期待渐渐跌入失落。“明明昨天还用它写作业的呀……”我越找越急,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直到最后一本书也被我“排查”完毕,依然不见那本熟悉的绿色封皮。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望着满地狼藉,心里空落落的。
眼睛无意识地扫过书桌旁的椅子——等等!那抹熟悉的绿色,不就安静地躺在椅垫和扶手之间的缝隙里吗?原来它一直在这儿,像个顽皮的孩子,躲在暗处偷偷望着我团团转。
我几乎是扑过去的,一把将它捞起来,紧紧攥在手里。封面上“地理填补图册”几个字仿佛在对我微笑。那一刻,失而复得的惊喜如暖流般涌上心头。原来有些“遇见”,不是刻意去寻找,而是不经意间的重逢——在记忆的拐角,它一直都在。
【自我评价】一类文。选材真实,情感细腻,心理描写生动,结构完整。结尾的“重逢”巧妙点题,将寻常小事写出了哲思与温度。语言流畅,略有诗意,若能在细节描写上再丰富一些会更出色。
徐家锋|在期中考前成长
上个月的课时考试还像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转眼间,期中考试的脚步已近在眼前。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不知不觉,我已站在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复习关口。
下午放学,我几乎是冲出校门的。走过那段熟悉的坡路,母亲已静静立在老地方等候。她一见到我,便郑重地开口:“周三就是期中考试了,你还有多少内容没复习到位?回家写作业要认真,早点开始复习。”她顿了顿,又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低着头,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装作若无其事。
“周三要考五门课呢,”母亲继续叮嘱,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忧虑,“尤其是思道法和历史,平时也没见你怎么背,到时候看你考成什么样!”
我表面上仍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可坐上电动车后座,心里却悄悄掀起波澜。风在耳边呼啸,我的思绪却飘得更远——全被母亲那句“临阵磨枪”搅乱了。我开始在心底细细盘算:语文的《论语十二章》还有几处不太熟;数学总是粗心算错;英语语法像一团乱麻;而思道法和历史,正如母亲所说,我几乎没怎么用心记过……想到这些,心里仿佛燃起一簇小火苗,灼得人发慌。如果考砸了,该怎么面对老师的目光呢?这种近在眼前的压力,让我第一次对“静以修身”中的“静”字,产生了真切的渴望。
回到家,我迅速摊开作业本。时间在笔尖下悄然流淌,一行行字迹如爬行的蚂蚁,逐渐铺满纸页。可我的心思却总在飘移——母亲期待的眼神、成绩公布时可能出现的场景,像电影画面一样在脑海中轮番上演。
就在我走神时,母亲推门问道:“作业还有多少?”“快了,就剩一篇作文和两张卷子。”我挤出一丝笑,心里却不由想起老师曾说的话:“不管什么考试,只要你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就不会留下遗憾,至少能把遗憾减到最小。”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每一次考试,不只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拔节。而我们,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紧张、焦虑与自我调适中,悄悄长大。
【自我评价】一类文。情感细腻真实,心理描写层层推进,生动展现考前状态。细节捕捉到位,引用自然贴切,结尾点题有力,成长主题突出。篇幅适中,语言流畅,结构完整。
遇见
杨可涵:遇见考试,遇见成长
那天清晨,阳光洒满通往校园的水上长廊,漾起一片片细碎的光影。我踩着晨光走进教室,花色裙摆在阴郁的心绪中匆匆摆动,心里仿佛被撒进几粒不安的种子,无声地直跳。
教室里氤氲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对于平时对考试并不在意的我来说,这场考试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我轻轻把鞋放在床榻般的座椅下方,试图用深呼吸压下内心的紧张。然而那张即将要面对的试卷,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几乎喘不过气。我悄悄瞥了一眼周围的同学——他们或低头沉思,或闭目凝神,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与认真。
考试铃声响起,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最初的几道基础题还算顺畅,然而,当我翻到阅读理解时,心跳骤然加速。那些原本熟悉的文字仿佛变成了陌生的符号,在我眼前晃动,让我无从下手。我咬紧笔头,眉头不自觉地锁紧,内心有个声音在反复回响:“冷静,再仔细读一遍。”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的额头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就在我几乎要被焦虑淹没时,一个念头如清风般掠过心头:“既然已经遇见了这场考试,不如坦然面对它。”我长长舒了一口气,重新调整呼吸,开始逐字逐句地梳理文章,像侦探般仔细寻找每一个可能的线索。
渐渐地,那些原本晦涩的句子在我眼中变得清晰起来,仿佛迷雾被阳光一寸寸驱散。我精神一振,仿佛打开了通往答案的大门,笔尖在试卷上飞快舞动。那一刻,我的心随着静默的思绪渐渐松弛下来,如同被温柔的水波轻轻托起。
当我把试卷交到老师手中,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满足。这次考试,让我遇见了挑战,也遇见了内心深处那个能够迎难而上的自己。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已经全力以赴,无愧于心。
走出教室,阳光依旧温暖,微风轻拂过脸庞,带走了所有的疲惫与不安。我抬头望向澄澈的天空,心中默默坚信:每一次“遇见”,都是成长赠予我们的礼物,它让我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
【自我评价】一类文。心理描写细腻真实,情感转折自然流畅。从紧张到从容的内心历程展现得生动而富有层次,结尾的升华使主题更加深刻。若能注意个别语句的凝练,将会更加出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