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之——遇见,甲骨文
周围有几个书写甲骨文的朋友,非常喜欢她们写出的那种具有原始图画意味的文字,但是我却一个都认不得。
看过做语文老师妹妹的一本甲骨文字典,那些古拙的文字,好像是传递某种神秘信息的密码,对它们,我有着无法言说的好感与期待。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四只眼睛的仓颉造字的故事,也听爷爷讲过伏羲八卦、遂人钻木取火、女娲补天、神农百草的故事。
当时小小的我,很想知道记录那些遥远又神秘故事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它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样吗?那古老的文字就是将几千年前的信息传递下来的神奇密码吧?
曾在心里默默思忖过:也许某一天,我会与那古老的文字相遇。
终于,在殷墟,我与教科书上见到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不期而遇。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商王朝皇家宫殿——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中国最早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也可以说是中国商朝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这里的YH127坑出土了殷墟数量上最多的甲骨文,共计17096片。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这座甲骨窖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中国最早的档案馆”。
只是这座古老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早已被当年国民党蒋介石撤退时运到了台湾。现在保存在台湾的南港,而且那里部署了爱国者导弹。
甲骨文所刻龟甲大部分是用乌龟壳的腹部,用背甲的很少,所刻牛骨是用牛的肩胛骨。龟甲兽骨,简称甲骨,上面所刻文字就称作甲骨文。
这也是甲骨文名字的由来。
甲骨文距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主要的作用是占卜和记事,涉及祭祀、征伐、天文、历法、气象、方国、农业、田猎、生育、灾祸等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古代中国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和文字的珍贵资料。
在殷墟遗址出土的妇好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未被盗掘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随葬物品极为丰富,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共有1928件,还有6880多枚的货贝。如此丰富的随葬品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重要地位和其生活的豪华程度,也反映出了殷代先民们高度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一位美丽智慧的女将军。妇好墓也是殷墟考古史上唯一一座可以与甲骨文联系起来并能确定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的殷代王室墓葬。
妇好墓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商殷的手工业,中国古代的科技、美术工艺史等方面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对探讨研究商殷的礼制、殷王国与某些方国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就是在殷墟遗址出土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一尊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曾在小张先生小时候带他到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参观过这尊国宝。
这一次在殷墟遗址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中,还见到了国宝级文物青铜器司母辛鼎。
刻在鼎内侧壁上的金文“司母辛”三字清晰可辨。
据甲骨卜辞:武丁的3个配偶中,有一个庙号称“辛”。“母辛”是子辈对其母的称谓,考古学家据此推断妇好即母亲,妇好为生称,“辛”是她死后的庙号。
世界上像汉字系统这样,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是极其罕见的。
从甲骨文到汉字,中国古老的文字系统,记录着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永恒历史。
我爱甲骨文,更爱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