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这碗鸡汤,我就是你的人了……》,这是应聘公司部门的一篇自我营销微信稿标题。而它并没有给我带来最后留在公司的机会。
两周后,我又像个孤魂野鬼,待业在家。
这个月,整整毕业第五年。
不到三天,他们又招到新人,一个年轻的小白。这个部门对我去留有决定权的人是群干了十多年的老员工,而领导将从这个最传统的部门调去新部门。如果用一句话评价:一群吃老本的既得利益者对一个闯入的异类在文化上的极其抵抗和不认同,于是在她转正前炒掉了她。而这个公司体量之大,炒掉一个人员几乎是掸灰尘一样,无关痛痒,不费吹灰之力。
我就这样“误入”中文系
就像任何一个中文系毕业生,念叨着百无一用是中文,一头扎入了轰轰烈烈的应届生大潮。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找寻着适合生存的法则:考公务员、做文秘、做小学教师、嫁人……想着自己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荣获多年就业率垫底的荣誉,真是万分傲娇。
当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和家里产生过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分歧:我说我定下想报的专业,才能据此看哪个学校的分数线我能上,家里认为先进一所好的学校,至于报哪个专业是后话。从逻辑层面来说,不管是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都是以自己的分数做出发点的,不管哪所学校,分数对应的最终还是你想填报的专业。
最后家里给出了保守又保险做法,我上了一所二本大学。大一统一学人文社科课程,大二分专业,中文系专业实在是缺人到开不下去,部分同学“被迫”分流,我是其中一名。从此,我踏入这艘船。老爸很是忧愁,中文系你毕业能干嘛?文员?那何必读本科?做老师你想做吗?
进报社后的得与失
当时的自己没有那么多想法和就业顾虑,大学的寒暑假都在超市打工中度过。直到毕业,开始思考生存之路。在省级电视台实习打杂,在省级新闻网站做复制黏贴的活,现实哪允许一个没背景本科毕业生进去,除非是研究生毕业或有两年以上经验的本科生。
我跑去做杂志,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终于去了广州,报业那么发达,进报社是绝对的不二之选。面试多次落空,还是差经验。不少人说新闻业门槛不高,我是拒绝这种观点的。比如,不少媒体招人还是只要211、985出来的。
多次碰壁后,我迎来了一个机会,去一家知名的综合日报做实习记者。痛并快乐着,直到发觉自己毕业两年多,手头没有经济来源。继续留下?未必能从实习转为正式记者,离开?那我能去哪工作?
上帝关了你一扇门,不代表就没给你开一扇窗。离开报社,我来到一家创业公司,说白了专注于纸媒转型探索。当这个社会都在唱衰纸媒,当移动互联网这个词开始被人谈及时,当互联网第一个冲击波,狠狠打向媒体行业时,我发现再想进报社做记者,是非常不合时宜的选择。
我的追求并没有错,错在眼格不够,落在时代列车的后头。
真正做纸媒黄金期早过,即使还是有年轻人披着“新闻理想”抑或其他热爱想进报社。有个例子是当时和我一起实习的女生后来考取了外国一所大学的新闻学硕士,回来后如愿成了记者。事实上,大批记者逃离体制,不愿做新闻民工,去门户网站,去风风火火创业,去互联网公司做PR,哪怕去小报社做个主编。
不仅如此,新闻业所受到的管控,以及信誉还没来得及建立,就被某些无良媒体拉至冰点,再优秀的媒体精英都受不了这样的环境。
我写了篇很火的文章之后
事后再看那扇窗,不过是当时看似美妙的光。创业公司纸媒转型探索的失败,只是历史大浪中一朵被淹没的小浪花罢了。公司创业失败后,我再次面临失业。
在创业公司工作的那段时间,所有思考凝聚了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当时发表在钛媒体上,引起了较大轰动,有记者加我好友,也有公司邀我写稿。后来还意外被评了个奖,得到了微薄但惊喜的稿费。而这也为我带来了几次不错的面试机会,可惜未能让我摘下失业的袖章。
这次事件后,我发觉第一,时代太浮躁,只要拿的出手这样靠时间沉淀的文章,必能引起强大的轰动。第二,我实在写不出第二篇了,因为我无业了,没有沉浸在某个行业里,没有给我继续做观察家的机会。
错过发财机会,因为你不是90后生人
直到2013年,微博还没有彻底被段子手和哈哈党组团承包。后来风靡的微博营销,其实就是付钱给这堆营销号做推广。
2014年,我认识了一个90后,他自己有正职,自己手上还有几个营销号,雇了几个大学生给他做日常打理。光是微博的收入,让他经济上就非常充裕。当我看了那账号时,我惊呆了。我打文字出身,对优质的文字是有追求的,而心灵语录这类鸡汤文的消费其实很庞大。那些我随便说都能脱口几百句的鸡汤文字,有人拿来自我营销和赚钱了,真有点恬不知耻,但必须接受,因为这是活生生摆在眼前的现世规则。
不说这个90后微博质量稍逊的账号外,那些仅仅写写感受、去别处黏一个笑话的微博号,纷纷转身成营销号。有资料显示,平摊每一天,靠微博这个平台发广告挣钱的段子手们的收入总和超过了微博自身广告及营销收入。
被段子手裹挟,昭示了微博这个平台的慢性死亡。此时,微信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文案人雨后春笋冒出,带个鲜明个人标签的微信公众号,做出一篇篇超过100万阅读量的牛文,有的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搞活动,赚人气,接广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好。
猛然一回头,发觉自己又慢了一步。在报社,没有多年新闻业记者的资历,也没积累到啥,转去新媒体了,招数、速度明显斗不过90后。向上比不了,向下不到位,不尴不尬。
被时代推着走的,成不了大器
阿里巴巴上市后,电商算步入鼎盛期(所以说离衰落期也不远了)。我在一家电商做微博营销,所谓的结合热点,去做产品的植入,此外写写长微博,写写产品的新闻稿。
在这一行业,从业一两年都是算有经验了。看看市面上的招聘要求,也多要求一两年经验。当我以毕业四五年,再看着人家才毕业一年,我感觉自己像头恐龙。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如何脱颖而出?难,行业标准还没正式确立起来,好像谈个杜蕾斯就是个懂行专家了。
很多行业没做起来,被做烂了,新媒体运营很难说不会如此。如果这个行业没有产业化的可能,你会怎么做?追热点到底好不好?企业一定要做微博、微信吗?最终目的为了什么?
文科生转型中的一点启示
1.“技能明显的工科生,职业方向相对会更明显。但什么都明白,又什么都不会的文科生,只有不断的试,不断地找战场,找比较优势。”这是马佳佳《绝望的大学生》里面的一句话。显然,理工科生永远体会不到文科生失业的痛苦。特别是没有技能的文科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的文科生,更容易失业。那么趁早做职业规划,趁早学点技能。别看不起那些微商卖面膜的,他们活的比你好多了。与其到毕业后痛苦的各种尝试,不如将这些尝试发生在大学里,毕业后就没那么多事儿了。
2.在一份热爱和一份赚钱的工作间,选择更赚钱那份,然后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害怕别人说你爱钱,只有你爱钱你有钱,你才可以有资本做你的所爱。在报社实习,那时真是一种精神让我无偿地继续着。长远看,那段时间如此最宝贵,却未能带来什么实质益处。曾经有一份运营的活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当下互联网运营岗(用户运营、网站运营、APP运营、活动运营等)的需求远大于文案编辑策划,我为自己错失而无奈。
3.文科生,那我们有的是什么优势?我们能有效、准确地表达所思所想。而要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极致。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其实很多文科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准备在一堆人中挑一个人来做某工作,那就挑文章写的最好的那个。至于他有没有做过市场、销售、设计、编程或其他工作,倒并不重要,这种人的写作才华就值得雇用。一个优秀的写手,其优点并不仅仅在于写作。文法清晰代表思路明确,优秀的写手都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他们使事情变得易于理解,他们善于换位思考,懂得抓重点砍枝节。这些都是合格的应聘者身上应具备的特点。如今会写就代表会思考。”很可惜,很多HR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也碰到很多这样的HR,没关系,坚持住,你会碰到欣赏你的那个人。对了,就是我们拥有这种软技能,这种无法确切衡量的技能,所以可能遭遇经济上的挣扎。
4.任何行业都涉足一点,对什么学科都要感兴趣一点,拥有最广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文科生,你都没有技能来证明自己,如果你再不善表达,真就是被人看不起一条路。除了会写,你还要会说,能说会写是基础的基础。
5.等着,世界终将是我们的!当你看“今日头条”火了,这是一帮工程师“强奸”了编辑室的故事。我们感情丰富,我们富有创造力,可是我们在职场上苦苦挣扎,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社会从以逻辑、线性、类似计算机的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转变,概念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建立在创造型思维、设身处地思维和全局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将进入一个具有美感、富有创造力、理解他人的时代,运用右脑的能力,引领我们走向职业和生活上的满足。
(注:第3条引号的内容来自《重来》、第5条引号的内容来自《全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