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不是那人不爱看书,而是那本书写得就不怎么让人看得下去。由于我看的书不多,而且还杂,因此直到今天才敢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开始看书,也是近两年的事。是因为了解到了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于是决定拿自己做榜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当时我的想法是,我就算是装模作样地看,也要让孩子看到我手中经常端着书本。为了达成目的,我开始有规律地网购书籍送到家。
我一开始看的,是一本在浴场阅读区随手拿的《诺贝尔传》,随后网购到家中读完了。接着又看了《忏悔录》。读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想一定是自己阅历尚浅。
经人推荐,我又买了本《历史的温度》,是这本书真正地让我看得入了迷。它装帧很厚,自它开始,我就对裸脊线装的书有别样的好感。
读完了历史的温度1~4之后,我开始买些心理类的书来看。也是因为想从自己着手,戒除自己在养育孩子时,内心的焦躁感。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我真的很棒》、《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在一口气读完这三本疗愈自己的书之后,发现一些固有观念,是可以通过阅读被作者的观念影响的。
经过同事推荐,看了《天才基本法》,发现对这样的现代小说不是很有兴趣。渐渐地,我对自己爱看什么类型的书也有了些了解。
我买过3本十多年前的二手书,《小心,男人就这样骗你》《星空下的守望者》《角落里的阳光》是我追随的老师写的书。能发现老师的思想和他写在书里的见解是一致的,见书如见人。
最近经推荐,我读到了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PET父母效能训练》。我感受到,读书不仅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也是学习提升自己的工具。
因为看到老师评价说,王小波的书在那个年代根本出不了,太讽刺挖苦,太露骨,太涉及文革。我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买了一整套时代系列在看。
基本上经人推荐买来看的书都不错,因为我了解推荐人是什么样的人。而我自己跟风买的畅销书,或者在网上看到推荐买的,还是很容易踩雷的。
前几天婆婆拿来一本书放在我家,书名是关于怎样修炼自己的脾气秉性的,我翻了翻觉得实在没什么营养,甚至我都不愿意把这本书放到我的书架上。
问过我婆婆这书哪儿来的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书就是我自己买的。十年前的我买了这样一本厚且不知所云的书。我肯定是没能读完了,不然也不会一点没印象。
我想,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是需要“老师”来带入门的。别只顾着给孩子买,然后抱怨孩子怎么不爱看。孩子不爱看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不是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