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章阐释天地滋生抚育万物的道理,通过“橐龠”说明道德之间的内在关系。寓圣人治世,应顺从天地。
仁:即是以他心为我心,以我心为他心;
仁心:仁心即万物,万物即仁心。
1为何“天地不仁”?
因为当时的背景是大家都在倡导“仁”,仁也就是提倡不要过度的自私,不能眼里只有自己,通俗的说就是不能只把自己当人看,也要把别人当人看。
第一层次涵义:天地不刻意为仁,不以仁为仁。从反面来理解,以仁为仁,便等同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了。
第二层次涵义:照应第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亦与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相照应,天道地德,当然天地不仁了。天地执道施德,而非仁。故天地不仁,亦即天地具道德,天地也可以看做是道德的化身。
第三层次涵义:仁是一种主观的行为,等于以自我内心的观照为标尺,是否做到以他心为我心,以我心为他心;而天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无为状态。
为何天地须执道施德而弃仁义?因为天地是道德的化身。圣人相当于天地的化身,故圣人治世,应“以百姓为刍狗”,无为而治。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化德而为天地,德化道而为天地,故天地就是道之德。
用橐龠来寓示道德之间的关系。天地之间,即道德之间,道性之“虚而不屈”,德性之“动而愈出”。
道之用即是道之动,道之动即是道之德。道体是虚空清静无为的,道之德却是“动而愈出”,生生不息,绵绵无绝而没有穷尽的。
用橐龠作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该如何做到效法天地呢?
“多言”照应17章:“悠兮其贵言”,说明多谈妄做只会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数:通“速”。
守中:中,即天地之间,处于道德之间的状态,像橐龠那样,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当动则动,当用则用,动即是用。也即为不静不动、亦静亦动,寓义所当执,理所当为,用之当用,弃之当弃,即无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