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许多内容,与《论语》的记述类似或重复,意在讲以孝治天下,是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最后一句,“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与《论语·八佾篇》大同小异: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这个“示”,郑玄解释为“置”,指放置;朱熹解释为“视”,看的意思。所指的都是今天成语“了如指掌”“易如反掌”的意思。孔子为什么以“如示诸掌乎”来比喻禘祭的意义呢?中华民族以“敬天法祖”为信仰,其重要体现就是天子祭天祭祖的禘礼。孔子主张礼治,深知禘祭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意义。当有人问到“禘之说”时,孔子先说“不知道”,是因为禘礼是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隆重大礼,周成王时因为周公摄政有功,特许他举行禘祭。后来,鲁国历代国君也都沿用此惯例,孔子认为是僭越礼制的行为,但他不便明说。就用看清自己的手掌作比喻,指明了禘礼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中庸》的结构脉络
全篇纲目定义与简释详述
1、天命之谓性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2——12章
祖述源头—“性”
2、率性之谓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第13—19章
圣人行迹—“道”
3、修道之谓教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总结回顾这几章,围绕“率性之谓道”这个中心,举孔子、舜、文武周公的例子,一层一层地深入,沿着《大学》的思路,从修身讲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我们看,第十三、十四两章谈修身,第十五章谈齐家,第十六章从齐家开始向治国平天下过渡,第十七、十八、十九章,分别举大舜、文武周公为例,谈的都是治国平天下。
《大学》讲八目,《中庸》没有明说,但内在结构是按照《大学》的八目编排的,是对《大学》的具体阐释,所以说,《中庸》是讲方法论的,是用。从中,我们看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起点是修身,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尤其是十六、十七、十八这几章,都有一个明确的核心,分别是“诚”“孝”“礼”这几个儒家的核心理念,而十九章又把“孝”和“礼”合起来讲。《中庸》在暗示我们,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要素是“诚”“孝”“礼”这三个字。然后,从“哀公问政”开始,对这些内容再进行总结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