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军丽
研读于永正老师的课例,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于老师总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他的课总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卜算子咏梅》是一首词。于永正老师在教授毛泽东的这首词时,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比较阅读中来感受梅花的气节,感悟作者的为人。
一、在本节课中,于永正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感悟的?
我认为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感悟主要抓住“反其意而用之”,对比阅读这两首古诗词,感悟梅花的品性。最后抓住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多元朗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具体分析如下:
1.理解“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于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借助注释,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意思。在理解这两首古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再来考虑“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读书,静静的思考,小组交流,理解“用”和“之”的意思。最终全班讨论得出:毛泽东用陆游的词牌,词牌一样,写的东西一样,都是梅花,这就叫“用之”。“反其意”指毛泽东的《咏梅》和陆游的《咏梅》意思相反。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于老师抓住“反其意而用之”的“用”和“反其意”这两个关键词,便掌握了比较两首词意蕴不同的钥匙。这种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点石成金的作用。
2.比较阅读,感悟梅花的品格
在学生明白了“凡其意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以后,于老师给大家抛出了一道难题 ,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想: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要学会比较。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关键的字、词、句子,在自己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班内共同交流讨论:毛泽东和陆游的咏梅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首先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怎么样?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出了凄惨,悲哀,悲伤,孤独,悲观,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无人欣赏这样的字眼。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梅花的另一面,于老师这样引导:体会的多好啊,陆游笔下的梅花除了孤独和悲观之外还有别的吗?思考的时候眼睛不要离开书读书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学生感受梅花的傲骨——孤芳自赏。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特别是在敌人面前,在侮辱面前。
接着让学生再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和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何不同。(让学生先领会陆游词的意思,与之对比,在体悟毛泽东笔下的《咏梅》。这样的设计,对照鲜明,相反相成,耐人寻味。)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点拨,得出了毛泽东笔下梅花的品格:坚强、大度、勇敢、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体会到梅花不跟别的花争奇斗艳,而只是默默的告诉人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温暖,春天的阳光,不争名夺利。
从“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中看出毛泽东好像把自己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的开心了。
学生能够在自读自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得出两位词人笔下梅花的不同点,甚是了不起。
3.结合写作背景,感悟思想感情
课上到这里,于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把学生引到了文本更深处:如果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那么对这两首词真正的寓意也就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接着投影出示陆游和毛泽东《咏梅》的不同写作背景。通过学生对这两位诗人当时写《咏梅》的写作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因为古人说过“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学生们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陆游至死不忘国家的统一。尽管皇帝不信任他,尽管投降派排斥他,打击他,但是陆游永远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陆游的爱国情怀永远不会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而毛泽东写这首词主要想表达的是:要敢于和一切困难做斗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为了争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当人民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当我们的人民生活富裕了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个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呀。
4.朗读、背诵、书写,再次感悟语言
陆游和毛泽东用的都是“卜算子”这个词牌,写的都是梅花,但是他们两个写的意思不一样,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样。于老师让学生再次走进陆游和毛泽东的《梅花》,让学生朗读背诵,体会不同的情感。最后让学生从毛泽东和陆游的词里面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不管是朗读背诵还是抄写,都是对语言文字的再次体会与感悟。
会读、会讲、会背、会写,这些任务全部在课上完成了,这就是低负高效的课堂。学语文,教语文,没有那么多的花拳绣腿,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能读能写、能听能说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就是最好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