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阅读了《松弛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活得如此紧绷呢?作者认为通常跟这五个关键词相关:童年创伤、自我安全感、情绪记忆、内心对话方式、亲密关系。今天,继续阅读关键词之五:内心对话方式。
01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质量通常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外部刺激源,影响我们的紧绷感。
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一回到家,伴侣就一顿数落:“你怎么这一点小事都没做好,我要你有什么用?我都跟你说了八百遍了,为什么你总是记不住,我随便找个人结婚都比你强!”长此以往,你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愤怒,越来越紧绷?
除此以外,所有影响紧绷感的因素都跟一个词有关,那就是恐惧感。 恐惧感在给我们制造一种危机四伏的假象,让我们误以为:我要被抛弃了,我要成为拖累了,我要被看不起了,我要不被重视了,我要不值得被爱了,我要不够好了,我要被批评了等等。
这些来自人性底层的恐惧,有些是早年就已经种下了,有些是直到现在,还在每天不自觉种下的。
要想打破这种紧绷感,就要找到一条路径,学会降低自己内心的恐惧感,或者学习保持适度的恐惧感以保证安全,但又不被恐惧感淹没,这种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02阅读感悟
说到亲密关系,让我想到了最近与君生的一次冲突。
我们一起去给儿子开接种证明,第一次去的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说是要全部都打了才能开。但学校说是只要打了必要打的三大针,是可以开证明的。
对于学校的要求,我们当然不能怠慢。第二天,再次到社区,要求他们开证明。然而,我们一开口,工作人员就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我把老师发的微信截图给他看,他也不愿意看,说是没有打完,就不能开证明。
君生生气的和他们争论了起来,问别人是怎么开出来的,让他们别为难我们。他们见君生不依不饶,才赶紧打电话问要怎么操作。
君生回家之后,还觉得意难平,说他们态度不好,业务不熟。我安慰他说,事情已经解决了,就不要去在乎态度了。对于工作人员,我们也要理解他们,不是每个人上班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谁没有心情不好、不愿意做事儿的时候呢?我们不要斤斤计较。
君生听了,更生气了,觉得我不能接纳他的负面情绪,不能理解他的心情。本来让他说两句就算了,我还给他讲道理,他的心里就越不舒适。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他想起了他与儿子的交流方式,他就是这是安抚他的情绪的。现在,他理解到了儿子在向我们倾诉他的委屈与烦恼之时,他的心里有多难受,多憋屈。以后,他只需要安静的倾听就好了,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安慰他,给他讲道理。道理他都懂,他也知道怎么做,他需要的只是理解与支持。
我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我对君生说的话怎么那么熟悉,原来都是他曾经那么安慰我的。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非常大,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会怎么对待别人。君生不仅是这样对儿子,也是这样对待我的,所以,我们都不愿意和他诉说烦恼,我们往往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而他比我们更着急,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我们不要难过了。
当我下意识的用他与我相处的方式去对待他的时候,他就知道了我们的感觉。我并不是故意的,人往往会以对方期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以为别人也喜欢他的这种方式,结果却并不是。
当我对君生比较宽容的时候,他就会对我比较宽容。同样的,如果他打击了我的自信,我也会打击他的自信。所以,如果他的语言和行为让我感到不开心时,我就要及时告诉他,因为他可能并不知道我不开心,如果一味忍让,不仅会让我不开心,我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这样,只会破坏亲密关系,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