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魏晋风度最经典的画面什么样? 嵇康:为什么当权派非杀他不可?

知识点一:夏侯玄:魏晋风度最经典的画面什么样?

熟悉三国的朋友,一听姓夏侯,就知道他和曹家关系肯定非常密切。因为有传言说,曹操本来是姓夏侯的,反正,曹操是拿夏侯家的人当自家人看待的。《三国志》里,也是把曹家人和夏侯家的人写进一篇传记的。所以说,夏侯家是曹魏时期的顶级权贵。

夏侯玄,字太初,出身于武将家族。夏侯玄的父亲,叫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渊早年跟随曹操征伐四方,是三国有名的战将,夏侯尚就追随在他身边。但在《三国演义》里,夏侯尚作为夏侯渊手下的将领出现,是个被写得猥琐可笑的龙套人物。

其实按照《三国志》,夏侯尚能力还是可以的,打败过蜀汉的刘封、孟达,打败过东吴的诸葛瑾,就是诸葛亮的哥哥,官做到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是曹魏南方地区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人物。

关于夏侯尚,可以多说几句,这对理解夏侯玄的性格,可能有帮助。

夏侯尚的正妻,是曹家的女儿,他又有个小妾,宠爱得不得了,当然也就冷落了这位正妻。这事让魏文帝曹丕知道了,他和夏侯尚打小是好朋友,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权力干涉一下,于是派人把夏侯尚的小老婆给绞死了。夏侯尚知道后伤心得不得了,但他也不能把皇帝怎么样,就生病了,精神恍惚,跑到小妾的墓地上发呆。这事弄得曹丕特别生气,说,出息,一个小妾至于吗?但归根结底,还是念着夏侯尚是发小,没有再进一步处置。后来夏侯尚生病回到洛阳,曹丕多次来看他,还拉着夏侯尚的手哭。

这里可以看出夏侯尚和曹魏皇帝的关系,也可以看出,他是挺性情的一个人。

至于他的儿子夏侯玄,《世说新语》写他主要突出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是重点表现他的形象气质之美好: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当时人的评价,夏侯玄往那一站,“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怀里就好像揣着太阳月亮一样,就是说这人特别精神,特别温暖,光彩照人,属于那种看着很正的帅哥。

又说,李丰——这人也是曹魏大臣——他看起来很颓唐,萎靡不振,但也很好看,“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就好像一座玉山将要崩塌一样。

这是拿帅哥和帅哥做比较,都很帅,但不是一个风格。何晏,也好看得不得了,但何晏看起来是比较妖的。不同的帅哥,不同的风味,这是《世说新语》写得最巧妙的地方,写人的时候用笔轻轻一点,不同的味道就出来了。不像现在有的帅哥美女,没有特色,像是做消消乐游戏,三个人脸上点三点,就消掉了。

关于夏侯玄,《世说新语》里还有一则是: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世说新语·容止》)

魏明帝的皇后的弟弟,叫毛曾。有一次,魏明帝让毛曾和夏侯玄并排坐在一起,结果这事就上热搜了。

为什么?因为这位国舅爷在夏侯玄身边,产生的视觉效果,叫“蒹葭倚玉树”。蒹葭就是芦苇,一棵芦苇靠着一棵美玉雕成的树,就这么大差距。这事等于是对人国舅爷公开处刑了。

除了外表,《世说新语》写夏侯玄的第二个关注点,是他这人特别从容淡定,说夏侯玄最能代表魏晋风度,主要也是因为这一点。有个经典场面是这样的: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世说新语·雅量》)

有一次,夏侯玄靠着柱子写字,当时下着大雨,咔嚓一声,雷电劈中他靠着的柱子,着火了,夏侯玄衣服都烧焦了。周围人吓坏了,站都站不稳,可是夏侯玄神色不变,该怎么写字,还怎么写。

人在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进入这么一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状态,这是庄子描述的一个极高境界,叫“坐忘”。《世说新语》自然也是特别推崇的。所以这个场景,也成了最能代表魏晋风度的经典画面。

古人看来,最敏感最有艺术天才的心灵才能达到的境界,今天随便谁都很容易达到,只是不会因此有任何艺术创造罢了,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

《世说新语》写夏侯玄的第三个关注点,是他不喜欢谁,甩脸子都甩得特别直接。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世说新语·方正》

夏侯玄和一个叫陈本的人是好朋友,当然,他们这个小圈子,都是高干子弟,陈本也不例外。

有一天,夏侯玄和陈本当着陈本妈妈的面聊天——当时拜见朋友的母亲,叫“升堂拜母”,这是最好的朋友才有的交情。聊着聊着,陈本的弟弟,叫陈骞的回来了,也没通报,直接走到他俩聊天这屋门口了。

夏侯玄当时就站起来,告辞。为啥?我和你陈本有得聊,陈骞这小子我瞧不上,不是一路人,他回来我就走了。

夏侯玄为什么瞧不起陈骞呢?一是夏侯玄端庄,陈骞比较轻浮,另外可能还有个原因,当时曹爽和司马懿在斗,夏侯玄和曹爽是比较亲的,都是皇上的亲人嘛;而陈骞对司马家是比较谄媚的。

还是要回到政治立场上来,以夏侯玄的身份,当时的政治斗争他是躲不过的。

正始五年,也就是公元244年,夏侯玄与曹爽一起策划过一次攻打蜀国,结果劳民伤财,还被打得大败。这说明夏侯玄风度很迷人,但能力真的比较一般,别说和真正的名将比,比他沉溺于对小妾的感情的爸爸,都差得远。

后来司马懿诛杀曹爽,很多人为夏侯玄担忧,但那一次他并没有被牵连。司马懿可能也是看出来,就你那点能力,也掀不起风浪来。另外就是,当时的高层就是个小圈子,不存在谁和谁绝对是敌人,谁和谁绝对是盟友。夏侯玄是和曹爽关系好,可是夏侯玄的妹妹,就是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的原配妻子。当然有些谣言说,这姑娘是被司马师害死的,但是不见得可信,这姑娘去世之前,为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或许能说明夫妻关系还不错。

后来司马懿去世,有人对夏侯玄说,现在可以放心了,你安全了。夏侯玄叹息说,司马懿在,他还能把我当好朋友家的下一辈看待;司马师、司马昭掌权,可就容不得我了。

事实证明,夏侯玄行动力、组织力不行,判断力、眼光还是高明的。

后来,皇帝曹芳想除掉司马师,前面提到的那个萎靡不振的帅哥李丰,是重要策划人之一,李丰还想着,把司马师干掉后,就让夏侯玄接替他当大将军。

这些都是不会干实事的人,怎么可能斗得过司马师呢?当然就失败了,这次夏侯玄在劫难逃。

《世说新语》写到夏侯玄死前的那一幕: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世说新语·方正》

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的叫钟毓,是钟会的哥哥,钟会是后来灭掉蜀国的关键人物,下一讲我们就会专门讲他。

钟毓让夏侯玄写认罪书,夏侯玄说:“我有什么罪呢?你主审这个案子,你替我写吧。”

钟毓尊重夏侯玄是名士,不为难他,连夜替他写了,然后把稿子拿给夏侯玄看,你认可么?这个时候,钟毓自己忍不住流下泪来,夏侯玄却只是看了一眼,点点头而已。

这时候,钟会也凑过来了,他本来不认识夏侯玄,想趁这个机会,跟夏侯玄套点近乎。结果夏侯玄对钟会说:“我虽然是罪人,但是让我和你这种人交朋友,我也是不干的。”

他看不上弟弟钟会。

这挺有意思的,都是兄弟俩,夏侯玄和哥哥不错,看不上弟弟。前面陈本、陈骞是这样,这边钟毓、钟会也是这样。

夏侯玄在被审讯过程中经受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神情也和平时没有两样。要知道,魏晋风度,特别看重这种面对多大的灾难,都特别淡定从容的风度。后面讲嵇康之死,讲淝水之战时的谢安,都会强调这一点。

从夏侯渊到夏侯尚再到夏侯玄,挺容易让人想起约翰·亚当斯的那句名言:

我们这一代不得不从事军事和政治,为的是我们儿子一代能从事科学和哲学,我们孙子一代能从事音乐和舞蹈。

不能精确对应,但可以看出类似的趋势。

最后,如果要拿一个人和夏侯玄对应,那大概就是嵇康了。夏侯玄和嵇康是相当像的,夏侯玄比嵇康大15岁。那种英俊的形象,艺术家的气质,生死危难关头的淡定,甚至对瞧不上的人的瞧不上,都很相似——而且特别瞧不上的人还都是钟会。




嵇康:为什么当权派非杀他不可?

竹林七贤里,如果有人只听说过两个人的话,那估计就是嵇康和阮籍,而嵇康的境界,又被普遍认为高于阮籍。关于嵇康,可说的太多了,就讲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是嵇康到底有什么魅力,二是嵇康最后为什么被杀了。

先说嵇康的魅力:

第一,照例是容貌出类拔萃。《世说新语》里有一条,专门说了嵇康的外表,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按照当时的尺码,七尺八寸是1.90米左右,不过古书记录的身高,很多不能较真,反正嵇康是个大高个。人家怎么评价嵇康的长相呢?

有一条评价来自山涛,他说嵇康的为人,高峻得像高山上一棵孤独的松树,他的醉态,倾倒的样子却仿佛将要崩塌的玉山,就是用美玉做成的山。光听这些形容,也觉得很美好了。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第二,嵇康具有极高的文艺才能,诗歌、音乐、书法、绘画,哪样都强。

拿音乐来说,《广陵散》,千古绝唱不必说了,他还有一篇论文《声无哀乐论》,让嵇康成为中国音乐理论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嵇康没有书画作品流传至今,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还是总愿意提他一笔。

第三个,是嵇康善于“养生”。

嵇康写过一篇《养生论》,这篇部分内容比较玄妙,但也有通俗易懂的地方。

嵇康说,有人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也有人认为,人的寿命,最长不过一百二十岁。嵇康说,这两种看法都不对,成仙是不可能的,但只能活一百二十岁,那也太短了。只要找到合理的养生方法,长命则一千岁,短命也有几百年,这是大有希望的。

嵇康真的信这个,而且当时很多人也相信嵇康真的掌握了活千八百年的办法,所以管嵇康叫“神人”。

以今天的科学眼光看,嵇康这套是不对的。但对当时人来说,长得很帅的艺术家还是养生专家,从吸粉的角度看,属于市场下沉创造规模效益,影响力也许还能增加若干个数量级。

总之,当时几乎所有认得嵇康的人都在强调,嵇康是一个魅力大得超凡脱俗的人。不过最让我们后世人难忘的,还是嵇康临刑前的风度。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世说新语·雅量》)

嵇康已经被推上刑场了,神情还和平常一样,说,给我拿一张琴过来,我弹一曲。

于是,弹了一曲《广陵散》。弹完,嵇康说:当初有人想跟我学这支曲子,我没舍得,今天我死了,广陵散从此失传了。“《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的风度是太迷人了,洛阳城里的学生们都爱嵇康,崇拜嵇康,有三千人联名上书,请求司马昭同意自己拜嵇康为师。这个意思,明着的理由是别让《广陵散》失传,实际上是不敢直接求司马昭放过嵇康,用这种方式好歹让嵇康多活一阵。但是司马昭没答应。

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昭一定要杀嵇康呢?

有一种解释,嵇康和曹魏关系密切,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或者曾孙女婿。这个当然是理由之一。不过,曹家女婿这个身份其实不值钱,曹操非常好色,儿子很多,孙女、曾孙女更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也并不是曹家女婿都留不得的。

要杀嵇康,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导火索,嵇康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吕安连累了。

吕安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吕昭,官拜镇北将军领冀州牧,这个职务差不多就是曹魏北方地区军政一把抓的一把手领导。吕安的身世比嵇康好太多,但他就是爱跟嵇康玩。

吕安有个哥哥,叫吕巽(xùn ), 八卦里面乾、震、坎、艮、坤、巽、离、兑的巽。这个当哥哥的吕巽,也真是禽兽不如,强奸了吕安的妻子。吕安想告发哥哥,来找嵇康商议。

当时嵇康表现得很通人情世故,你们这样的大家族,这种事闹出去不好看还是都别追究,和解吧。这是世家大族千年不变的初心,套《红楼梦》的句式:深宅大院里玩得再脏没有关系,保持门口两只石狮子干净,也就是外面架子还不曾倒了。

但是,禽兽是真禽兽,哥哥吕巽怕弟弟报复自己,恶人先告状,反过来告发弟弟吕安殴打母亲。吕巽和钟会关系很好,钟会在司马昭跟前得宠,一来二去,结果吕安就被流放到边境去了。

吕安也是公子哥脾气,受不了气,就给嵇康写了封信,那封信写得倒是真好,文采斐然气势磅礴,但是表达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我们发动政变吧,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啊!

真想政变,没有这么嚷嚷的。结果这封信落到司马昭手里了,当然有人怀疑信写得如此浮夸,恐怕是钟会伪造的,反正司马昭看了信,震怒,吕安抓回来处死,嵇康和他是同谋,也抓起来。

那你说,嵇康是莫名其妙卷入了这么一场其实根本不存在的政变当中,所以被杀的吗?这个理由好像很充分,但似乎也不纯然是这样。

嵇康被抓后,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诗歌的最后几句: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大概意思是,我要学习古代的伯夷叔齐,做隐士。伯夷叔齐是商代的两位王子,周武王灭商后,他们拒绝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了(见《史记·伯夷列传》)。但是嵇康也不认为自己会像伯夷叔齐那样饿死,因为他是吃五石散的,一直在搞些奇妙神秘的养生修炼,所以他觉得自己不吃粮食,也可以保全天性,延长寿命。

看这个诗,嵇康好像也没想到司马昭要杀自己。本来嘛,你说我要政变,这也太荒谬了,所以应该很快就能把我给放了吧,以后我要离尘世这些纷纷扰扰远一些。

但是,最终嵇康还是被杀了,因为除了这个政变指控,还有别的力量在推动。

自古以来说法基本是一致的,这只幕后黑手,就是钟会。

钟会那种既自卑,又自傲的心理,面对嵇康的时候,展现得是最充分的。一方面,钟会知道嵇康才华大得不得了,对着嵇康,他心里总是发虚。写了新文章,想给嵇康看,期待嵇康点评两句,又不敢,跑到嵇康家外面,从窗户里把自己的文章扔进去。另一方面,没有得到嵇康的尊重,那是真怀恨在心。

《世说新语》里记了一件事,说嵇康喜欢打铁,钟会带着很多随从去看嵇康,嵇康不理他。僵了很久,嵇康终于问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反应也快:“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嘴上钟会没输阵,但当着这么多人,你把我晾着,这仇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嵇康被抓,钟会劝司马昭杀嵇康,举了两个例子,叫“太公诛华士,孔子诛少正卯”。

这是两个典故,我解释一下。传说,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听说齐国有个贤能的人,叫华士。姜太公就请他出山做官,请了好多回,华士就是不出山,姜太公变脸了,把华士杀了。为什么要杀?对于统治者来说,敢跟我摆不合作的姿态,就该死。

孔子诛少正卯是什么典故呢?传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也就是大法官,第一件事,就把一个叫少正卯的杀了。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呢?这人没什么具体的罪行,就是太能说,说什么都有理,能说得足以颠覆国家。

这两件事都是故事,不一定是真事,这种故事就是替统治者宣扬一种态度:太公诛华士是说,有才华,不合作,就该死。有才华肯合作最好,不合作如果没才华也没事,但有才华不合作,是不能容忍的。孔子诛少正卯的例子是说,反动言论比什么都恐怖。嵇康在那说,商汤灭掉夏桀,周武王灭掉商纣,不是什么正义战胜邪恶,就是野心家篡位,这既违背了传统主流价值观,又明显是借古讽今,这个再反动没有了。

钟会就用这个理由,说动了司马昭。

当然凭良心说,又有才华又不和司马家合作的还爱说点反动言论的,也不止嵇康一个,为什么要优先杀嵇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嵇康的门第不够高。嵇康他们家能够出头,靠的是曹操唯才是举。

司马昭杀了曹魏的皇帝曹髦之后,感受到的舆论压力特别大,特别需要杀几个人立威。

杀谁呢?

出身好的人是轻易杀不得的,因为大家族和大家族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杀一个得罪一片,还是倾向于宽容。出身不好的人,杀了就没这个麻烦。嵇康的家族,卑微到嵇康的爷爷都不够格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嵇康是靠个人的才华和魅力,才在名士圈里享有那么高的声望的。他真的是个例外。

名声足够大,杀他会引起相当大的社会震动,出身足够低,杀掉又不至于触动那张复杂的关系网。当需要杀一个人立威的时候,不杀他杀谁呢?

于是,杀死皇帝曹髦之后不久,司马昭杀死了嵇康。

所以说,嵇康的死,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曹魏有关,不合作,被卷入一场不存在的谋反案中,最后被钟会落井下石,但最重要的,还是司马昭当时特别需要杀一个能引起巨大社会震动,又不触动权贵关系网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文轩读书会WENXUAN,文责自负。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
    文轩书阁阅读 215评论 0 4
  •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先生的《世说新语别裁详解》。《世说新语》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
    绿叶zll阅读 1,391评论 0 0
  • 他,因不满同座相貌丑陋猥琐,而遭遇降职处罚! 《世说新语·容止》: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扬菁阅读 1,950评论 0 7
  • 建安与正始是两个政治混乱但也富于智慧的时期。始于196年,结束于265年。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发生,同时也...
    LarryYi_919阅读 4,721评论 0 2
  • 夏侯玄(209年—254年),字泰初。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
    KobbBryant阅读 586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