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前身是强大的晋国,梁惠王梦想复兴到晋国那番光景,因此不断发动战争,结果东败于齐,马陵之战,太子申被俘后身首异处;西丧地于秦,吴起奔走楚国后,魏与秦数战数败,丢失河西之地和上郡,被迫迁都大梁,故人称魏惠王为梁惠王;南辱于楚,襄陵之战,魏国失八邑。
孟子就感叹说:“梁惠王真是没有仁道。仁者,爱其所爱,然后惠及原来所不爱的人,而不仁者,因为不应该爱的东西而不爱应该爱的人。”
公孙丑不解地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
孟子回答说,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不惜牺牲百姓来发动战争,等到失败了,又一心想夺回失去的土地,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让自己的太子申等亲人亲自去指挥战斗,结果太子殒命战场,这就是因为不该爱的土地和财货而不爱自己应该爱的亲人、大臣和百姓。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曾子在《大学》中引用《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然后指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孟子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一场是正义的,如果说某一次战争比另一次战争更好一点,那倒是有的。征,是以上伐下,对等的国家之间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孟子在《告子篇》中说:“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可见,讨和征是一个概念,是上对下使用武力,比如天子对诸侯,诸侯对大夫。伐,用于对等的主体之间,就是武力进攻的意思。《左传》又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可见,伐具有公开的、明火执仗的内涵,可能都是先下战书,然后开战;而侵则有偷袭的意思。用现代政治的含义讲,伐和侵都是独立主权国家之家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而征讨本质上是以仁问罪于不仁之战,因而是正义的。
孔子重新修订鲁国的史书《春秋》,被人们广泛推崇。孔子《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周平王49年)至公元前481年(周敬王39年)。由于《春秋》的影响巨大,后世的历史学家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年)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之年)称之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称谓,应该是后来的事,在孟子的年代,这应该还没有通用。因此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应该是说指根据《春秋》记载的历史。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