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的表现:我要、我要、我就要!要吃糖,要买玩具,要看手机!或者不要不要就不要!不要穿外套,不要吃蔬菜,不要午睡,不要收拾玩具!
首先孩子任性是天性!因为合作与沟通是高级思维,需要后天培养。这个后天是从0-3岁,出生就开始了,以后再细谈这个话题。今天先聊聊已经形成任性的习惯或者出现任性的状态时怎么和孩子沟通。
有一句话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今天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是孩子耳濡目染学会的沟通方式,未来他会用于自己的社会关系中。
沟通能力是未来Ai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明白了这个前提,就知道和孩子沟通不可以任性!当然和任何人沟通都不应该任性。
孩子任性可能是两种原因:
1、孩子不够独立。父母平时包办事情太多孩子做什么都没有决定权,内心不够独立,但是孩子有趋于独立的人类倾向,就是基本需求,所以会通过各种途径要掌控权,不管合理不合理;
2、习惯性任性。孩子太可爱了,哭起来好可怜,不忍心拒绝。或者有的父母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要孩子都满足,所以溺爱孩子。孩子已经习惯了要什么都可以得到!
再强调一下:任性是孩子的天性!上面两条做得很好的家庭,孩子还是有可能任性。任性时正确地处理,帮助孩子成长!是孩子学习认知自己情绪,学习如何沟通的好机会!
第一种情况,孩子不够独立。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基本需求吃喝拉撒睡,这些是生理需求,理论上人类小孩儿和动物幼崽一样,会自然学会这些,根据自然光线,生理时钟来调整自己的节律。但是生活在城市里面,幼儿作息和饮食都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缺少自然光线,照料人过于仔细的照顾,过多的玩具,环境中过多的噪音,孩子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缺少独处的机会。
这种独处不是说孩子一个人在房间,而是和大人平行的,大人忙自己的,孩子在旁边观察或者摆弄他感兴趣的物品,孩子在环境中探索,翻身,爬、坐、走都在运动探索中根据生理时钟达成;如厕、饮食、午睡都应该如前者的运动达成一样,自然达成。
每一次的一点进步都是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的时刻,“我能做到!”我对我自己的身体有了解,有掌控!
任性的小孩儿心里有一个声音是:我是一个小孩儿,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要自己做决定。
所以其实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孩子内心深处在发声:不要把我当小孩儿!那么具体该如何引导呢。
首先孩子在日常生活的事情中如果培养了独立性,他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他是信任成人的,容易倾听和合作。
如果容易哭闹,首先看孩子要求是否合理,看孩子年龄,3岁左右要求合理先满足,再沟通。跟孩子说,希望下次用**的方式!大人要做示范,可以跟孩子练习一遍!然后鼓励:哇~你学得很快呢!(Ps:相比大人孩子就是学习能力的强的,发自内心欣赏孩子。)
3岁(这个年龄不是绝对,还是要看孩子看情境)要求不合理,直接说“不行”,给一个替代选择,“这个玩具不买,圣诞节再买玩具,你哭闹妈妈也不会买,你可以继续哭,也可以妈妈抱抱。”,孩子继续哭闹“不要不要!地上打滚儿!”妈妈可以说:“我去旁边休息,你哭完了过来找我!”孩子抱大腿,妈妈抱一下,问“哭完了没有”,擦擦眼泪说那我们走吧。重点是:语气坚定但也不严厉,语言简洁不啰嗦重复,哭完安抚一下但是不说教。
3岁以上的小朋友!首先预告预告再预告!这个年龄家长对孩子也非常了解了,知道孩子可能在什么情况下发脾气或者不配合。提前预告和表达对孩子的期待能减少80%冲突。但孩子做到时,要给标签️,比如看动画片,孩子按约定自己关了遥控器:欣赏的语气告诉孩子“你做到了自律!”。孩子自己收拾了玩具保持整洁,“负责任的!”“爱整洁的好习惯!”
另外3岁以上小朋友每天坚持阅读:各种故事绘本,情绪认知绘本!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提高孩子的认知。避免当面说教,可以晚上睡前聊天,聊聊当日的收获,多看到孩子的努力,包括对不合适行为的调整!时钟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孩子,信任,支持,陪伴!家长们会有意外的收获。
关于第二种情况,养育中过于娇宠,无原则满足,孩子很容易发脾气哭闹,这种养育方式有可能是危险的。孩子最终要去适应社会,去适应各种社会关系,6岁以前是孩子的人格发展期,孩子会“自我”,同时也发现“他我”,就是我在家庭中,在社会中的角色,我能做的,和我不能做的。在“自我”和“他我”这两种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两种角色的矛盾,是人格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帮助孩子发展完整的独立人格。如果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反而是削弱他的“自我”的,因为他的“自我”过于依赖于他人。“我”的平静和愉悦来自于“我”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我能做什么,我相信我能做。自尊水平的发展才是真正的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也很关键的,很多家长宠溺孩子的原因是,小时候自己被过于严厉对待,希望自己的孩子沐浴在爱中,所以是在让孩子来补偿自己曾经的缺失。沐浴在爱中是没错的,不过这个“爱”是要加引号的,因为初衷错了。
养育孩子是一个成人去成长的机会!我们去觉察,去反思,去成长。这是成人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