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曾奇峰
这是曾奇峰用三句话概论精神分析的第三句。我着手写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文章的标题“活着,活着,就活成了这个样子!”
人类是早产儿!从物种进化来说,直立行走具有非凡的意义,然而,直立行走又带来了一个致命伤。如果不是直立行走,或许人类可以和别的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一样将人类幼崽孕育得足够成熟才分娩。然而,不行!真要是人类幼崽像小马驹一样,出生一会儿就能撒欢,那孕妈妈还得四肢行走。
不得已,人类的幼崽只能早产。你懂得!因为早产,新生儿是那么的娇弱,没有精心照看,那就没有活路。据老一辈说,这还是营养好了,以前新生婴儿眼睛都睁不开。生命是如此娇弱,活着全指望照看者(主要是妈妈),所以在与主要抚养者互动过程中为了活下去(保全自己),他必须发展出一套自我保护系统(防御机制)。否则就没有活路!
记得大约十年前,我去西海岸讲课,有位学员中午请我吃自助。讲了一个蛮有意思的故事,说是一个体面人,在世俗眼里应该算蛮成功的。可是他在亲密关系中,却总是做出与他身份地位极不匹配的行为。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段婚姻,他每次选择配偶都是清一色的餐厅服务员之类的女人。让人大跌眼镜!
后来听了他的身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家里孩子太多,实在养不了。于是出生不久,他就被父母送人。其实,寄养经历也是千差万别,有些收养人没有孩子,特别渴盼有个孩子,有了孩子视为己出。因为这份饱满的爱,就有了安全的依恋。这也可以解释,为啥有些被拐卖的孩子不愿意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原因就在于此。这样的案例再次证明,感情是养出来的而不是生出来的。可是,故事的主人公很不幸,他去到的人家还有三孩子,也不缺男孩儿。可以想见,这样的生存环境非常不友好。
为了活下去,他必须发展出一套保护系统,那就是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就是常说的迎合型人格。或许这也能解释,他后来在组织环境中能够得到不少机会晋升。单纯就这角度而言,他的防御机制是成熟的,也就是将攻击性转换成对权力的渴盼。他没有将压抑的愤怒转化成反社会行为。
然而在亲密关系上,他依然摆脱不了浓重的自卑,或许对他而言,与身份地位相对低的配偶在一起,他才能找到感觉。
为了活下去,人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防御。我买过一本书《101种防御机制》,光看名字就吓我一跳,竟然多达一百多种防御机制。大众熟悉的“甜柠檬效应”、“酸葡萄效应”,也是一种防御方式。防御机制的功能就是自我保护,让自己免于受伤害。
人们用心理防御来把不愉快的感受拒绝在意识之外。防御机制运作的范畴,可以从无害地使用幽默来掩饰紧张,到破坏性地攻击一个当前所爱的人。曾奇峰将防御机制分为成熟的防御和不成熟的防御。
成年后回看鲁迅笔下的阿Q,用精神胜利法反击王胡的欺凌,“如今的世界真可怕,那有儿子打爸爸”(原文: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已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芸芸众生,大部分人不都如此吗?不能反抗生活的强J,那就选择顺从。
人活着,活着,就活成了这个样子。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