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一课的重要板块:
1.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1厘米的“单位量感”
3.叠加量感(认识尺子与测量方法整合)
改进:一、认识类改进
1.两个环节体现“必要性”
(1)情境创设体现必要性开课的情境创设很重要,需要学生深刻地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是培养量感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可是课堂时间实在有限,可以把测量活动在课前提前布置给孩子,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同时又能在开课时开门见山地把思考集中在“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T:课前收到一个紧急任务,学校要新订一批课桌,帮工人叔叔测量我们的课桌有多长。拿到任务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谁愿意分享“你用什么测量课桌,测得课桌有多长?”
T: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2)长度单位的运动不变性
T:成都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如果不一样长,你在成都的身高是120厘米,难不成去到北京坐个飞机几个小时的时间你的身高突然就变了,变得特别高,或者特别矮了。
2.加强“单位量感”的建立
(1)1厘米小棒——比、记、找、量(2)尺子的生成过程 (微视频)(3)找尺子上的1厘米3. 叠加量感(1)尺子上找2厘米
T:你找到的两厘米和他的两厘米有什么不一样?
S:他是从0刻度开始的,我是从6开始的。
T:从5开始可以吗?2开始可以吗?T:谁有总结?
S:可以从0开始,也可以不从0开始。但他们都是由2个1厘米组成,就是2厘米。
T:反过来,如果我们测量一个2厘米长的物体,比如这根2厘米长的纸条可以怎么测量?
S:可以从0对齐纸条的起点,也可以对齐任意刻度。
T:纸条起点对齐0,你怎么知道它的长度是2厘米?
S1:我是数的(手指:这里有2个大格,1个1厘米,2个一厘米,就是2厘米。)
S2:我是看的,从0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T:纸条起点对齐6,你怎么知道它的长度是2厘米?
S1:我是数的。
S2:我是算的,8-6=2.
T:纸条起点对齐7呢?
S:还是可以用数和算的方法。
T:用尺子测量物体时,可以怎么测量?谁有总结?
S:可以从0刻度开始量,也可以不从0开始量;可以用数的方法,还可以用两端相减的方法。
T: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微课学习测量的方法。
二、操作类改进
1.孩子提问后注意分类、概括。
2.用彩色小棒做尺子的过程做成微视频。
3.精简板书,规范字体打印。
4.准备2厘米的物体。
5.注意ppt中的音频资源打包及时更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