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断舍离”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房间的整理,而本书《和孩子一起断舍离》却又开辟出新的领域——思维模式与亲子关系。
《和孩子一起断舍离》书中提到日本的高考从传统记忆模式转型到思考新模式以适应日本社会发展。我们国的高考改变也会是这个方向,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断舍离”就是要从处理自己的生活中物品开始形成一套全新的创新思维模式。
是否需要?判断是否需要可以锻炼思考力。
是否适合?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可以让感觉更敏锐。
用起来是否舒服?是否感觉舒服可以磨炼感受性。
在锻炼思维、感觉和感受性的同时,空间也会变得通畅和自在起来。而这种空间正是培养思考力的最佳环境。断舍离恰恰让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会后悔不该扔掉的东西,比起后悔,更糟糕的是因为害怕判断错误而不去处理任何杂物,长此以往,自己的思维,感觉和感受性都变得僡加迟钝,甚至萎缩下去。
《和孩子一起断舍离》更是从有形的物品整理分析到无形的情感关系的分析,帮助那些家庭关系不融洽的人们找到原因,使其建立新融洽的家庭关系。
如果一个家庭里保存着自家小孩中时候的东西比较多,这些旧东西代表着美好的回忆。只要大人没有因为这些旧东西而改变对孩子的态度,那保留下来也是可以的。如果一看到这些旧东西,大人马上就会觉得“小时候的孩子更可爱,现在却大不如前了……”这些旧东西就变成了父母夸大过往的导火索,导致如今的亲子关系不融洽。
《和孩子一起断舍离》就是要告诉我们,断舍离作为一种反省人生的思维方法,让我直面并改善自己与身边事物的关系。
我们当遇到——“这个东西我以后可能会用得到”“虽然我现在不用,但保不准以后可能会用”“却了会失去美好的回忆”“这个来自一个很重要的人,不能扔”
这些思法其实来自“对将来的焦虑与恐惧”或是“对过去的执念”。
《和孩子一起断舍离》让我们知道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最容易“自我主义”膨胀。
父母表面上提醒自己“没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失望难过可怎么办”,实则是按“自我轴”的标准,本质上还是出于焦虑和执念,才强行把孩子押到书桌旁。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一点,就会点燃不良循环的导火索。因此,父母尤其要注意这种“自我主义”的副作用。
我们要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但是要拋掉“我生的就得听我的”这个自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