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在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旧居中,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位蜚声国际文坛的大师和他的作品,而其中最为大陆读者熟知的就是《京华烟云》。林语堂原是要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推荐给海外读者,后因难度太大而改变初衷,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小说,即《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京华烟云》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为“介绍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回京后我买来厚厚一本《京华烟云》,一年中断断续续,终于把这本书“啃”了两遍。
该书讲述了清末民初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以姚家二姐妹木兰与莫愁为主人翁,以姚、曾两个大家族为支撑——一家富贾,一家权贵,既是门当户对,也有千差万别。而将两家的和与异贯穿始终的,便是姚木兰。开篇木兰走失被曾父寻回,姚曾两家的深厚渊源以此展开。十余年后木兰嫁入曾家,两家人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连。故事就在这和与异中进行,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和人物间的激烈矛盾,既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将一个活生生的四九城人间百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先说姚家。姚父深谙道家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并将新思想带到对女儿的培育中,教她们唱京剧、识中药、辨古董,不裹脚,最重要的是还教会木兰研究甲骨文,希望她们能成为“新女性”(new girl)。姚母亦对女儿严格要求,不因家富而宠溺。于是教育出的女儿既会持家,又通文学,既懂天文地理数学医药,又能刺绣烹饪。从莫愁帮寄住在姚家的孔夫人缝补衣服,木兰用在医书上学到的小技巧将坚果煮烂,为曾家祖母熬煮八宝粥,姐妹俩的才德与善良略见一斑。书中说,是父亲给了女儿知识(knowledge),母亲给了女儿智慧(wisdom)。两姐妹中,木兰与莫愁又各有千秋,木兰胜在知识,机智果敢,莫愁胜在智慧,宽厚温婉。姚父将两人分别许予家世迥异的曾家和孔家——曾家幼子荪亚家境优越,随和中带着几分懒散;孔家立夫虽然贫穷,但性格坚毅,而且得到一位同乡长者的称许,得以与富家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天性中甚至带有几分贵气与优雅。不以贫富贵贱论英雄,姚父看重的是立夫虽穷但实为可造之材,以及两对年轻人自身的性格相合。用中国的“五行”之说,木兰的“金”需在荪亚的“水”中才能闪光,莫愁的“土”可以滋养立夫的“木”。
及至曾家,大儿媳曼娘是最传统的中国女性。她作为曾家的远房亲戚,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却深受曾家祖母疼爱,从小在曾家长大。书中将她喻为寒梅,将她的家庭比喻成梅花坚硬、扭曲的树干,将她成长的环境比喻成春天到来前的严冬。梅花在百花盛开前独自享受着自己的芬芳与梦想,正如曼娘在新婚守寡后,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坚守着与亡夫平亚青梅竹马的青涩感情,年复一年,平和却不消沉。用木兰的话说,如果自己是对的,那么就没有什么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会是错的 (If you yourself are right, no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can ever be wrong)。二儿媳牛素云自恃出身权贵,斤斤计较,虚荣攀比。后来干脆沉迷天津租界,贪利追欢,最终因贩毒锒铛入狱。然而素云也不是坏到骨子里的毒妇,她性格中的张狂与父母有很大关系。牛家靠着牛父媚上欺下鱼肉百姓,牛母精于算计野心勃勃,盛极一时,也正是这样的家庭养成了素云的高傲、冷漠、尖刻。牛家家破人亡后,素云卖身旧父等情节,则表明了牛家的盛与衰都是时代的必然,素云的外“毒”内“纯”其实是时代与社会造成的悲剧。
曾家三个儿媳,曼娘古,木兰新,素云迷醉租借繁华,为当日中国女性之缩影,展现了在那个中外、古今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中国女性的内敛与张扬。她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所产生的矛盾,也是时代带给中国女性的悲欢离合。同时,该书在人物设计、描写上与《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处可见红楼梦中人的身影。林语堂自评,“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木兰幼弟阿非似宝玉,父严母慈,喜与姐妹玩闹,但勇于担当远胜宝玉;姚家远亲红玉则似黛玉,整日为古书中的人物落泪神伤,与阿非青梅竹马,最终却因误解阿非一句话而投湖自尽。除此之外,凤姐、薛蟠、李纨、宝琴、鸳鸯、紫鹃、香菱等人物在书中皆有投射。另一方面,书中曾父代表儒家,姚父代表道家,牛母代表基督教,孔立夫是科学家,陈三是革命者,还有女革命者、天津妓女、留英新诗人等角色,则被赋予了1930年代前后的中国特色。
不只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设计描写,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孔孟哲学、历史演义、节庆风俗、琴棋书画,北京城内城外的街巷胡同、大宅小院、庙观园林、自然风光,亦如同一幅现代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中秋佳节,亲朋好友齐聚姚家,赏月、吃蟹、吟诗、谈乐,人们从红楼梦谈到孔夫子,从中秋吃蟹的风俗讲到从中体现出的不同的人的不同性格(a test of one's temper),仿佛连清秋的丝丝凉意都触手可碰。而对于北京,书中说她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美。城市中的湖泊与公园,清澄碧绿的玉泉河,城郊淡紫色的西山和蔚蓝的天空,共同构成了北京的自然之美。这里的男女老少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从容不迫的京腔,足以证明这座城市浓厚的人文积淀和对生活的友好。对于北京的生活,书中说这里既有红墙碧瓦和宽阔的林荫路,也有曲折狭长的胡同;既有繁忙的马路,也有宁静的街区。晨钟暮鼓伴随人们走过一个个日日夜夜。夏天,茶馆里,柏树底下,人们懒洋洋地躺在藤椅上,花上两毛钱就可以消磨一整个下午。冬天,还是在茶馆里,人们喝着老白干,吃着热气腾腾的洋葱烤羊肉。公众艺人,吞剑表演者,和乞丐,各自按照百余年来形成的无形地规则,自由地追寻着自己的财富。
一年到头的各色节庆,深宅大院的曲径通幽,家长的威严,妯娌的矛盾,书中的人们谈论着刺绣、烹饪、中医,甚至是唐诗宋词甲骨文,作者娓娓道来,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香山、卧佛寺、北海白塔、孔庙、白云观、雍和宫、皇城根儿,还有这里的气候、地形、历史、民俗、建筑和艺术,不经意的出现在读者面前,读来犹如游走在那座被称为北平的城市。令人眼晕的字母单词,竟也读出了浓浓的京味儿,仿佛与书中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感受时代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瞬息观京华烟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