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中国人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传说这天,地宫之门打开,放出鬼魂,让他们得以回家团圆。
小时候心里对中元节总是莫名恐惧。
但是人到中年,历经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哀伤,慢慢懂得,那些令人害怕的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
中元,是生者和逝者的交汇,也是情感的寄托与慰藉。
理解了中元节的意义,也就慢慢读懂了它背后的庄严敬畏,温情慈悲。
慎终追远,不忘先祖
中国人讲:事死者,如事生。
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恭敬妥帖,衣食住行,样样周到。
比如清明节扫墓是为先人打扫房间,寒衣节烧寒衣是天气转凉,为先人寄去衣物。
而中元节则是祭祀先祖,是让先祖尝到刚刚收获的粮食。
中元节处在小秋,此时谷物刚刚收获。
人们设好香案,用新米来供奉祖先,一方面是报告今年的收成,感谢祖先的荫庇;另一方面,则是祭祀神灵,免灾接福。
《东京梦华录》里说:
“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鬼魂回家过节,享受家人供奉,也是重温难得的团圆。
作家刘筱静曾说,她年轻的时候,对这个有些晦气的“鬼节”从来是敬而远之。
但是中年以后,渐渐开始听到亲人、朋友离世的消息,直到父亲去世,她终于明白这个节日的含义。
逝者已矣,阴阳两隔,鬼节,反而成为为数不多的团圆。
怀念去世的亲人,寄托沉痛的哀思。
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但是它让我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让我们的感情得以寄托。
除了祭祀新米,还有一个习俗是焚楮送亡。
为逝去的亲人焚烧纸钱,希望他们可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免受贫乏之苦。
焚烧纸钱,需要写“包袱单子”,在纸钱“包袱”上,写上家族三代乃至七代祖先的名字。
这个单子需要家里的孩子来写,希望他们能记住自己的祖先,记住自己的来处。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逝者归根,生者寻根。
一个人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才能知道自己往何处去。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的来处,才能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祭祀不是迷信,鬼节也并不恐怖。
焚香祭祀,供奉新米,在告慰先人的仪式上,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灵魂才真正有了归宿。
小时候总觉得鬼节是迷信,中年之后,慢慢理解了这个节日的意义。
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对于鬼神之说,君子当成一种文化,小人当成一种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是坏事。
中元节,让我们懂得敬畏。敬畏先祖,才能不堕家声;敬畏生命,才能懂得良善;敬畏时间,才能不负此生。
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来处与归途,也让我们懂得珍惜与善良。
而这,也许才是中元节传承千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