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在他的著作中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先河。”
据资料记载,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余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具有奇异才能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却这样评价他的部分弟子:
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音:雁),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颛(音:砖)孙师比较偏激,曾参太迟钝,高柴更是愚笨,仲由这人粗鲁,颜回经常穷的叮当响。端木赐则不信邪去经营商业,不过他做生意确是好手,总是能拿捏好行情。
孔子为何如此评价这些外界认为有“奇异才能”的弟子呢?因为他的标准太高了。他是以道教创始人老子等为楷模,以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等人为榜样的,难怪他对自己如此优秀的弟子,还频频表示出些许的不满。
其实,孔门弟子当中被后人称作“孔门十哲”的十位佼佼者,才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弟子。他们分别是: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冉有、季路、宰我、子贡、子游、子夏。
今天我们跨越千年来到春秋,去拜谒孔子培养的这十位优秀弟子;学习圣贤们的贤德和品行,并把学习笔记奉献给大家,渴望得到朋友们的补充和指正。
1、颜渊
颜渊就是颜回。颜氏,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颜渊少孔子30岁,他是孔子眼里最优秀的学生。
有一次鲁国的最后一任国君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认为,无论什么原因,颜回从不迁怒于他人;而且同样的错误,从不犯第二次。
得到孔子这样高度评价的,三千弟子中只有颜回一人,颜回就是孔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
如今,我们反观自己和周边的人,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又能有几个呢?颜回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颜回不仅好学、聪明,他的悟性还高。孔子还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每次上课的时候,他看起来很愚钝,对所讲的道理懵懵懂懂;可是下课后自学的时候,却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可见,原来他根本不笨,当时他是在深入思考。
这是老师对弟子的评价,而他的同学对颜回是如何评价的呢?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会怎样?”
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认为自己根本没法和颜回相比,颜回是老师讲“一“,颜回能得到”十“个收获;至于我自己吗,老师讲”一“,我最多就能得到“二”。
子贡是孔门中特别会说话,他知道老师喜欢颜回;所以他首先高高地赞扬了颜回,讨得了老师的欢心;同时也不动声色地夸奖了自己。
你看,会说话的人,用短短的一句话,就讨得了三人开心。
颜回14岁拜孔子为师,一世努力,他达到了孔子要求学生的最高标准;年方29岁头发已经全白,由于积劳成疾不幸过早夭亡。
颜回死后,孔子伤心欲绝,他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闵子骞: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孔子十五岁,以孝闻名。他终生不愿出任一官半职,直到50岁时去世。
孔子曾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对闵子骞的孝顺津津乐道,没有人对夸奖他的话有任何争议。因此孔子不禁大声赞叹:孝哉闵子骞!
闵子骞专心修行,对仕途毫无兴趣,就是不愿意为昏君效命。当年季氏曾经想让闵子骞出任他的采邑费地的长官。闵子骞对劝说的来者说:
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你好好地替我辞掉这份差事吧!要是再来强我所难的话,那我一定要逃到汶水之北(即齐地)去了。闵子骞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一心一意去修行自己的学问。
闵子骞的孝是有名的,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孝顺的事迹编入书中;并留下“单衣顺母”、“鞭打芦花”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因此有人说,闵子骞的德行可与颜回并驾齐驱。
3、冉伯牛
冉耕,名耕,字伯牛。作为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在孔门中也是以德行著称,并享有很高的威望。孔子对冉伯牛也十分器重,他任鲁国大司寇时,冉伯牛曾为中都宰。
然而时运不济,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由于冉伯牛所患为恶疾,只能从窗户伸进手去握住爱徒,见其生命垂危悲痛异常,仰天长叹好人的命运竟如此不公!
有资料说,冉伯牛最出名的地方,是他的为人处事以及待人接物。
甚至有些专家认为,冉伯牛在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正是因为他有这样出色的能力,有人甚至假设:若不是冉伯牛死的早,孔子后面的路也许会更顺利一些。
冉伯牛作为德行优异的代表人物之一,受到后世的多次追封。明嘉靖九年,被确定称号为--先贤冉子。
4、仲弓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
仲弓的家境一般,父亲地位卑微。孔子曾这样鼓励仲弓:你好好干就会有出头日,就像杂色的耕牛生下了俊美小红牛,绝对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
仲弓努力学习勤于思考不辱使命,孔子也是循循善诱教他处世之道。孔子认为仲弓在德行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胜任卿大夫这样的大官。
仲弓果然不负众望,做了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做人法则,为政则“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但是在季氏手下为官不畅,“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孔子死后,仲弓唯恐圣道失传,他与众弟子诸贤共同完成了鸿篇巨著《论语》。
5、冉有与季路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为“冉有”。
季路就是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为季路。
这两位先贤都在政事方面卓有成就,但彼此特点鲜明,均归属"孔门十哲"。
子路性情刚直,从穿著打扮上就是好勇尚武之人,也有典籍中称子路为“卞之野人”。作为孔门弟子之前,子路曾经对孔子爆粗动野。
孔子在打架方面自然不是子路的对手,但对他以礼乐启发引导,急脾气的子路竟然接受了孔子的教导,换上儒服并请人介绍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门下的得意弟子。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既和孔子学习知识,同时兼做孔子的侍卫。自从有了子路作为保镖,孔子在大街上的麻烦少了,也听不到恶言恶语了。所以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冉有的性格与子路有较大的区别,有一次冉有问孔子:“听到应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动吗?”
孔子回答说:“立刻行动。”
子路也请教孔子同样的问题:“听到应做的事就应该立刻行动吗?”
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听到就能立刻行动呢?”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华糊涂了: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而先生的回答却不一样呢?”
孔子说:“冉有做事畏缩多虑,所以我激励他大胆去做;子路就不同了,他做事莽撞,有两个人的胆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尽管子路和冉有已经非常出色了,但在孔子看来还有欠缺。一次季康子问到孔子:“子路和冉有仁德如何?”
孔子说:“子路可以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还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冉有可以治理百辆兵车的家族事物;至于他们仁德方面如何?我就不清楚了。”
从这个问答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两位爱徒能力的评价是有高有低的;同时他以这样方式,期待他们在仁德方面更上一层楼,使他们的性格也能得到更好地完善。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冉有为孔子驾车来到卫国。卫国乃大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冉有问:“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呢?”
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再问:“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
孔子说:“教育他们。”
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一个国家如要强大,先要“庶”。首先使国家人丁兴旺,有足够的劳动力;然后让他们富裕起来,最终还要使他们有教养。这就是孔子的“庶、富、教”治国理政的主旨。
冉有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后来被季家任命为宰相,在抵抗入侵齐军战斗中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其在季家当政时,在政事上卓有成效,并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
后人对冉有给予了高度评价,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敬仰。
子路重朋友、讲信义。卫国发生动乱,子路因“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而前去平乱。他为国家冒死拼杀,最后结樱而亡殉道尽忠。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闻过则喜、忠于职守,受到后人的敬仰。
唐开元二十七年被追封为“卫侯”;宋大中符二年,被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被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仲子”。
6、宰我
宰予,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宰予虽然能言善辩,却与颜回相反,是孔子心目中最不喜欢的学生。
作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孔子,当他发现宰予白天睡大觉时,怒不可遏破口大骂: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读遍《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子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老子骂儿子。
不仅如此,宰予拜在孔子门下以后,有一次问孔子:“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是不是太长了?”
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生疏。其实在一年之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包括取暖的柴火也能用遍了。所以,我认为守丧一年也就足以了。”
孔子压住怒火:“只守丧一年,你内心会安吗?”
宰予回答:“心安”。
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香甜,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快乐,所以这是君子所为。”
宰予退了出去之后,孔子说:"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啊。"所以在孔子的眼中,宰予是个没有仁德的人。
有一次,当宰予再向孔子求教“五帝之德”时,孔子直接对他说:“你不是五帝那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你是没有仁德的人,有必要和你讨论仁德的五帝吗?
总而言之,在孔子眼中,宰予是个毫无仁德之心的人。即使后来做到了临淄大夫的高位,孔子仍旧不以为然。当宰予配合田常作乱,被株杀全族后,孔子以此为耻。
不论孔子对宰予痛斥也好,不满意也好,在孔子三千弟子当中,宰予无疑仍然是佼佼者,而且稳稳居于“孔门十哲”。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宰予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也许才是当代学子所需的重要品质。
7、子贡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子贡不仅聪明好学、仁义孝道、能言善辩,还颇讨老师的欢心,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前文介绍颜回时,他知道老师喜欢颜回;所以他首先高高地赞扬了颜回,大大地讨得了老师的欢心;同时也不动声色地夸奖了自己。这样会说话的弟子,老师怎能不喜欢!
有一次子贡对老师说:“如果有一块珍宝美玉,是把它珍藏起来呢?还是找到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因为在子贡的心目中,老师就是那块珍宝美玉。现在游走各国宣传他的儒家之道,他是多么渴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得到各位君主的肯定和重用呀!
孔子听了子贡的话,迫不及待地说:“估之哉!估之哉!我待贾者也。”其渴望之情表露无疑。
子贡善于经商,深谙经商之道,兼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范。有人说,孔子周游六国的费用,大部分是子贡资助的。
子贡仁义、诚信经商的作风,被称为"端木遗风"。他不仅是孔们弟子中的首富,还被后人尊为儒商鼻祖,并作为财神爷被后世供奉。
子贡不仅经商有道,还是一个外交家。在鲁国危难之际出使各国,创造了游说诸侯的神话。他的外交功绩,甚至可以比肩于纵横家张仪、苏秦。后人说: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若论孔子与子贡,他们的亲密程度甚至相当于亦师亦父。子贡来见孔子病中的孔子,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等候,曰:“赐,汝来何其晚也?”病中的孔子,像盼望亲人一样盼望子贡来看他。
孔子去世后,子贡把南方的楷树移栽到老师墓边,并在孔子墓旁搭了个茅棚守孝三年;三年后子贡又增加了三年,一共为老师守陵六年,足见对恩师的浓厚深情。
8、子游
言偃,字子游,常熟人。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一位南方弟子。
子游从老师那里毕业以后,出任武城的县令。他不仅弘扬孔子学说,还使用礼乐教化士民,武城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
一次孔子路过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地笑了,对迎接他的子游说:“杀鸡何必用宰牛刀呢?”
子游毕恭毕敬:“从前我听先生教诲:‘有才德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涵养仁心,爱护人民;普通人学了礼乐,就会谨守法规,更容易令行禁止。’”
孔子表示赞许,并对随行的学生们说:“诸位,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只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孔子认为子游不仅熟习文章博学,还擅长用礼乐治理地方,由于他出生属地为南方,所以孔子称赞子游“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被后人尊称为“南方夫子”。
子游也是被后人敬仰的典范,明朝嘉靖时期,被定称为“先贤言子”。
9、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
子夏年龄较小,是孔子后期的学生。他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是熟悉典籍的佼佼者。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
有一次向孔子请教《诗经》:
子夏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就是说:“'动人的笑容,俊美的眼睛,黑白传神,色彩灿烂的美人跃然纸上',这是如何创造的呢?”
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是这样解释“绘事后素”的:绘画完成以后才显示出素色的可贵;引申的含义是:由绚烂归于平淡。
子夏立即有所领悟,认为礼乐应该是产生在仁义之后。也就是仁义在先,礼乐在后。孔子对此大加赞叹,认为子夏启发了他,他们可以一起讨论更深奥的《诗经》了。由此可以见,子夏的悟性极高。
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了魏国西河讲学,创立了较有影响的“西河学派”,培养了李悝、田子方、吴起、段干木等人在魏国做官,为战国早期强大的魏国做出了贡献。
《孔门十哲》是指孔子弟子中十位佼佼者,至于是哪十位?世人也说法不一。本文只是按照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前十位,进行描述学习的。
《孔门十哲》是儒家的杰出代表,为历代儒客们所尊崇,并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通过他们的事迹,也能使我们从孔子弟子的角度,去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圣人。
2024年10月3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