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完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的课后作业,看了第一章发现很多事情原来可以这样去思考,有很多种可能性。
产品经理的工作,从2015年开始直到今天,但更多的可能还是偏向于需求分析师的岗位,并没有接触产品规划和设计的工作内容,所以这也限制了我的思维拓展,而这对于真正的产品经理来说是很吃亏的。
虽然平时我也会偶尔无意间有细微的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比如看到都是办公区域的街边,却开着一家0-3岁的婴幼儿托管所,就会想这家托管所它的客户群体会是谁呢?谁会把小孩子送到办公区域来托管呢?他的优势在哪里?
再比如在工作内容中,其实更多的是客户提具体的需求给我们,我们负责做需求细化和分解。但如果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产品方案,我会站在甲方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产品它真实想达到的需求目标是什么?它背后的需求背景是什么?是否有更简便或者更合理的方案提供给客户?
以上也仅仅只是我认为目前我可能会有的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但我欠缺的特点还有很多。很多时候都是对具体问题的即时解决,并没有以用户为中心,而只是想着怎么可以实现这个方案。看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发现应当考虑更深层次的背后原因,才能更确切的知道这个事情的全局性,才能找到更优解。多种不同的背后原因,会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而适合的方案,只有在了解事情的全局之后才能有。
总结:1、全局观欠缺:需要在采集需求后才可理解最真实的动机;2、思路狭隘:思维僵化,凡事都需要玩多个方向想,不要认为只有一个可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