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诗
经典常谈(序)
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对古代文学感兴趣或颇了解的可以从第十二篇《诗》入手来读这本书,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至少对本篇中提到的朝代、诗人耳熟,降低入门门槛同时也加深一点对这些诗人的了解。当然,时代毕竟久远,仍是相对难懂,再加兴趣不足,这本书要走到学生身边还是有些艰难的。
本篇从汉乐府的成立,乐府诗的声调、内容讲到汉乐府诗的演变由五言诗唐代律诗绝句的划时代成型再到宋代的诗歌散文化,始终在发展变化。
诗第十二
1.汉武帝立乐府,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
钟嵘评古诗,“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因为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十九首”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插图]。
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
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
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
从此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
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
这些其实都是杜甫的鳞爪,也都是宋诗的先驱;绮丽一派只影响宋初的诗,僻涩、粗豪两派却影响了宋一代的诗。
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
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
-- 来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