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515:大地上有河流,就像人有口一样,用土石修筑堤防来阻止河水,就像阻塞小孩的嘴,制止他啼哭一样,难道不是很快就止住了吗?但是孩子的死期跟着也到了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51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三卷-08

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

骑都尉平当,被委派主管治理河堤事务。他上奏说:“古代的九河,现在全都湮灭难寻。

查考儒学经义,治水有决开堵塞的河道、深挖河床等方法,而没有高筑堤防、约束水流的记载。

黄河从魏郡以东多次发生泛滥决口,水道难以确定。四海之内那么多人,是欺骗不了的。应该广泛征求有浚川疏河能力的人。”

哀帝听从他的建议。

待诏贾让上奏说:“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人修筑城郭,使人民定居,划定疆界进行垦殖经营时,一定放弃在川泽之水汇聚之处,而选择估计水势不能到达的地方。

大河不修堤防,而小河小溪可以流入。在地势地下的地方,利用山坡修筑围坝,形成湖泊池泽。秋季可以利用蓄水,水面宽阔。水流缓慢不急迫。

大地上有河流,就像人有口一样,用土石修筑堤防来阻止河水,就像阻塞小孩的嘴,制止他啼哭一样,难道不是很快就止住了吗?但是孩子的死期跟着也到了。

所以说,优秀的治水专家,决开堤防,疏导水势【善为川者决之使道】;

杰出的政治家,使人民心中的想法宣泄出来,畅所欲言【善为民者宣之使言】。

堤防的修筑,历时未久,兴起于战国时代。当时各自为了本国利益,修筑堤防,堵塞百川。

齐国与赵、魏以黄河为界,赵、魏这边是山,而齐国地势低下,于是齐国在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堤防。河水东下到达齐国堤防,受阻,则向西岸泛滥,使赵、魏遭受水灾。

赵、魏也在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堤防,虽然采取的不是正确的方法,但当时河床宽,足以容纳。

洪水时常到来,又走了,淤泥沉积成为肥沃的土壤,人民在上面耕种,或许很久都没有发生水灾,于是陆续兴建住宅,遂成村落。

若洪水经常泛滥成灾,漂没田宅人畜,为了自救,就把堤防修筑得更高、更多,然后把城镇稍作迁移,排除积水,居住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经常发生被洪水冲没淹死的惨剧。”


感思:黄河既是一条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喜怒无常、难以驯服的“忧患之河”。

黄河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千年治理难题”,其背后是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

黄河流经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裹挟了巨量的黄土泥沙。古人形象地称之为“一石水,六斗泥”。这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进入平坦的华北平原后,水流速度减慢,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

年复一年,人们为了防洪只能不断加高堤防,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悬河”或“悬河”。一旦决口,河水便从高处倾泻而下,造成毁灭性灾害。

在古代技术条件下,治理黄河是一个几乎无法彻底解决的工程难题。正如贾让所言,历代治河始终围绕“堵”(筑堤束水)与“疏”(分流导滞)两大策略争论不休。

“堵”见效快,但长期来看会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为更大的决口埋下隐患;

“疏”更符合自然规律,但需要迁徙大量人口、占用广阔土地,社会经济成本极高。

同时,治理黄河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政治经济问题。

黄河水系庞大,流经多个省份,需要跨区域的统一规划和协调。能否有效组织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是检验一个王朝是否强盛、中央政令是否畅通的重要标志。

王朝强盛时(如汉、唐、清前期),治黄往往有力;王朝衰落时,则往往力不从心,河患加剧。

治黄需要征发数十万民夫,耗费巨额国库银两,是历代王朝最大的财政支出之一。

一场大决口足以拖垮一个鼎盛王朝的财政,如清咸丰年间的铜瓦厢决口,就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使清廷雪上加霜。

作为主管官员,平当敏锐地指出了当时治河策略的困境:

只知道一味加高堤防,而忽略了古代经典中“疏浚”的根本智慧。

他上奏请求广泛征召天下有真才实学的治水人才(“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这为人才的出现创造了政治条件。贾让正是在平当的推动下,才得以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其卓越才能。

贾让在史书中仅如惊鸿一现,但其《治河三策》却成为中国水利史上不朽的文献。

作为“待诏”,一个等待皇帝诏命的顾问官员,他能提出如此系统的治水方略,可见其学识渊博、观察入微。

他不仅是水利专家,更是一位深谙治国之道的思想家。

贾让将治水之策分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顺应水性,迁徙民众,给黄河留出充足的行洪空间;

中策:开凿渠道,分泄洪水,并发展灌溉;

下策:一味加高堤防,与水争地。

这种分类法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将治水从单纯的技术问题提升到了国土规划与民生安顿的层面。

贾让提出的“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将治水与治国巧妙类比。

治水要疏导而非堵塞,治国要让民众畅所欲言而非压制言论。堤防如同言论压制,短期内似乎有效,长远却酿成更大灾祸。

这种“疏导哲学”与同时代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汉代思想的开放特质。

贾让的治河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贾鲁、明代潘季驯、清代靳辅等治水名臣,无不从贾让《治河三策》中汲取智慧。

直至今日,中国的江河治理仍遵循着“疏导为主、堤防为辅”的原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