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想骑电动车走大道回去的,但每次匆匆而过,道旁的草坪、草坪附近的水塘、水塘旁开垦的荒地蔬菜、荒地上方的动车道、动车道毗邻的山峦……瞬间倏忽而过,象电影里的快镜头,她感觉错过了一大片好风景。
她很想停下来看看。在那个深秋的下午,一大片芙蓉花开在道旁的草坪上,象春天里放大红月季花,演绎着和春天对应的灿烂,阳光斜斜射下来,她的脸上镀了一层金光。那一刻,她神情恍惚,这景色似曾相识,好像是从前,又象是梦里。
“好暖啊。”她在心里自言自语。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她脑中有无数的场景片断闪过,有熟悉的风景,熟悉的人,熟悉的花草树木……但是只是一瞬,她的神情便黯淡下来。
过去了。那些人、事都走远了,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这个城市,于她而言是陌生的。熟悉的,无非是眼前的每天上班必经的大道。川流不息的车流,陌生的面孔,四通八达的公路,丛林般钢筋水泥建筑……这是城市的“公共脸”。她从一个城市流转到另一个城市,常常不由自主地将楼房的高度,道路纵横交错的经纬距离,当地城市的方言,商场客流量来定义城市的概貌。
这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立交桥,地下通道,火车道,动车道,四车道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从公司到家,她必须要经过一个过下通道,一个大型商业广场,再过两个十字路口,再拐弯……
那里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她想避开,她想走一条小径。小径两旁布满绿荫,光滑的鹅卵石,风声轻轻吹过,她可以慢慢走回去。
象小时候在乡下的田径小路,可以看看风景,可以自由自在地天马行空。
为了找这条小路,她观察了很久。
今天是个休息日,她破例没有骑车,从每天必过的那条大道上一边走,一边看。
过了草地,过了水塘,过了动车道,她走到一座立交桥下。
立交桥四面贯通,可以迎接不同方向的车流。立交桥下面又有公路可以绕过桥面进入市区。她每天都是按照固定路线,过红绿灯,穿地下通道,再过大型商业广场,再过红绿灯,再拐弯,然后进入小区。
立交桥下的公路有分岔,通向不同的路段。立交桥正下面是一片荒地。连接荒地的一片有绿化带,绿化带中间有条人行道。
难道是一条小路?
她怀着好奇心,从那条人行道走了过去。绕过几个弯后,路到终点——一排铁栅栏拦住了去路。铁栅栏外是一条公路,车辆呼啸而来,呼啸而去。
放眼望去,前方还是平时必走的大道,只是这么一绕,距离比走大道更远了。
她不服气,不想多走冤枉路,难道就没有另一条路了?
看着没车辆来往,她快速爬过栅栏,横穿马路,看看有没有另一条路。
又是一片绿化带,不过种了一排排树,可以透过树缝看见绿化带外的公路。那里,不是近道吗?她不顾树丛间的泥土,兴奋地穿过这片绿化带,又横过了一条马路,终于到了一条正道。
沿着正道,她拼命赶路。其实公路侧边有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小径,两排香樟树,鹅卵石铺就的小路,那一定是给行人准备的。但她此刻却无心再寻小路,一直沿着公路走,走到第一个路口,她看见那个大型商业广场——原来,她走的路和那条路平行,只是隔了一段距离,这距离是她从立交桥下绕来绕去后,最终走上大道的平行间距。
看见第二个路口了,和第一个路口一样,她又看见商业广场的另一路口。那条公路侧旁的那条蜿蜒小路,不知何时消失了。似乎和刚才立交桥下的那条小路一样,本来就是一段有尽头的小路。
原来,除了从立交桥上行驶的车辆,所有这个范围的车辆人群,都绕不开那个商业广场——就好象商场的布局,若找楼梯,必须绕道经过琳琅满目的商品,那里的商品,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一片公路的设计,就像商业化商场的布局一样,那个商业化商场,是绕不开的。
走在自已选定的另一条和平时平行的大道上,她觉得自已真蠢。
最早的城市是用围墙圈起的,圈起来的城,凡事按规定来的。当然,路线也是规划好的。
找什么小路呢?
想起自已年轻不谙世事时,不按规矩选择生活的路。最终奔波于不同的城市,绕了一道道弯路生活,始终摆脱不了潮流的裹挟,一味地抗争,最终累得精疲力尽。
她笑了,原来天性如此。
想到设计好的生活,就像每天必经的路,重复单调和寻找过程比起来哪个更值得?
她想了好久,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