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跳就跳,想死我也不管你”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默默地站在家里阳台的窗户边。妈妈走过来,问她,“站在这里干嘛?”小女孩没回头,她幽幽地说:“我想跳楼。”
妈妈听了女儿的回答,她提高了声音说道,“想跳就跳,想死我也不管你。”
小女孩名叫砂糖(化名),这个时候,她读小学二年级。这天,她告诉妈妈,她胃痛。谁知妈妈却说她是装病,想来骗关心的。这让她感到非常伤心。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结果就发生了开头的这一幕。
后来的砂糖,读到了大学。期间,她有过三次自杀的经历。当心理咨询师问她,对于那些自杀的人,她是怎么看的?
砂糖想了一下,然后说:“我最羡慕那些自杀的人,因为她们勇敢,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砂糖,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可是在外人的眼里,谁都可能抑郁,就是觉得砂糖不会。
因为砂糖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她是每一年的三好学生,成绩经常在年级排第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她还喜欢体育运动,乒乓球,羽毛球都打得不错。
她是学校的少先队队长,优秀班干部,学生会主席。每次参加活动,那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人,就是砂糖,她是别人眼里的“社牛”。
可是在妈妈的眼里,砂糖离优秀还差了一大截。妈妈认为,如果砂糖只是考了一个满分,那她只不过是正常发挥了。如果没有考到满分,那等待她的可能就是一顿棍棒。
妈妈对她,从小到大的教育,只有批评,没有表扬。所以在沙糖那些光环的后面,全部都是阴影,是她抑郁的根源。
2.抑郁症会“传染”
和砂糖一样的孩子,有很多很多。《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在6-12岁的在校学生中,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18岁以下抑郁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超2800万人。”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
一位名叫安吉(化名)的乡镇老师,讲述了几个抑郁学生的故事。她说,在她任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她们班上就有两起学生抑郁自杀。
一个是她的语文课代表宝佳(化名),在一个深夜,宝佳叫醒了宿管阿姨,说她不小心服用了过量的胃药,请求阿姨送她去医院洗胃。
但后来宿管阿姨在收拾她的东西时,发现她服用的是抗抑郁的药。
宝佳为什么会抑郁到想要自杀?具体情况没人知道,只是宝佳无意中说了一句,“父母重男轻女”。
而她的父母在宝佳出院后两天,便把宝佳送来了学校。学校要求家长让孩子在家多呆一段时间,多陪陪孩子。
可是宝佳的父母却说,孩子只是得了胃病,不小心喝多了胃药,没有事的。
家长不承认孩子有抑郁,学校也没有办法。只是没过多久,宝佳便出现了无法正常学习的状况。家长看实在是没有办法,才来学校给她办理了休学。
在这之后,班里一些开朗的学生,有好几个都出现了抑郁的倾向,有一名同学甚至办理了退学手续。
这让安吉感到压力很大,但她也很无助,因为很多孩子,刚开始的时候,症状不明显。等出现了问题,就已经是严重的抑郁了。
另外一个叫小霞的学生,因为在家与父母吵架,便喝下农药,去了另一个世界。
小霞的成绩平平,但性格活泼开朗,经常会主动找老师聊天。在她出事前的这一周,周一她还在和同学高高兴兴地讨论考试完了大家一起去哪里玩?
周三的时候,同学跟她发信息,就没有回了。周六的时候,人就已经下葬了。
安吉后来回想起来,确实有好几次,看见小霞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
安吉所在的学校,是一个乡镇高中,学业压力相对市区一些重点高中,要轻很多。可是,孩子们仍然一个接一个地抑郁。抑郁症本身没有传染,可它却像传染病,悄悄在孩子之间蔓延。
3.抑郁,是不是孩子的抗压能力差?
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容易抑郁,是不是她们的抗压能力太差?
按说,现在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差,而且大都很重视教育,对孩子也愿意花时间陪伴,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据蓝皮书数据,69.57%的孩子因家庭关系抑郁。父母是否重视、能否及时关注和引导,愿不愿意做出改变,都会影响孩子病情的走向。
具体来说,父母的生存焦虑,阶层焦虑,影响了孩子。
现在的社会,人人都压力大,焦虑,内卷充斥着每一个人。有些父母感觉到生活压力大,拼命想要突破这个阶层。这种焦虑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
其次,有些父母想通过孩子来活出自己,希望孩子过上自己想过的人生,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她们把自己本该承受的压力,转给了孩子。
还有,有些家长不懂教育,虽然他们也想成为一个好父母,但他们不爱学习,沿用的是自己父辈、祖辈教育自己的方式,对孩子打骂,把孩子当工具等一些功利性教育。或者太关注孩子,成为孩子的生活中心,孩子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样的爱会令孩子感到窒息。
最后,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有些夫妻关系不好,总是吵吵闹闹,或者闹离婚,孩子会主动被锅,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除了家庭关系,孩子自身的压力承受能力,也是一个造成抑郁的因素。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青少年压力排行榜中,社交压力高居榜首,比学习压力高出25%。
孩子小时候,可能她有什么心事,都会向父母倾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的倾诉对象就会从父母变成她的同学、朋友。
但如果孩子的社交出现了问题,或者交不到朋友,或者与同学的关系紧张,都可能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
所以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交友情况,有没有受到校园霸凌等。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孩子没有朋友,但是她也能愉快地和自己相处。
最后就是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比如有些学校,重视升学率。压缩孩子的娱乐时间,占用孩子的课间,甚至取消体育课、音乐课等。
一个孩子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和社会。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最要引起重视,而不能把责任全部交给学校。
4.避免青少年抑郁,就是这两个字
5·25,谐音“我爱我”。今天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央视新闻媒体邀请北京回龙观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林中小路,来给大家普及抑郁症的有关知识。
林中小路说:孩子是否会得抑郁症,跟性格没有直接关系,只跟一个因素有关,那就是“支持”。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良好、父母的陪伴是否充足,会给孩子的社会能力和人格健全带来巨大影响;另外,学校等相关社会机构的服务体系也十分重要,当孩子抑郁时,能否得到及时的支持和治疗。
另外,有心理学专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一起为孩子“松绑”“减压”。而家长要学习做“园丁”,而不要做“木匠”。只给孩子浇灌、施肥和除草机可以了,孩子就能百花齐放。木匠是要先把树砍掉,再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这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人生。
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一个家里病得最轻的。愿家长们给足孩子需要的支持,那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