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间离开家乡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家乡是晋南稷山县,汾河东西流经稷山,自然地经稷山分为南北两部分,所以老家人又习惯性地以汾南人和汾北人称呼自己。
在运城民间有这样的流行语“稷山无山平展展,平陆不平沟三千”,在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稷山和平陆这两个地名给当时的年轻人带来了一定的迷惑,因为平陆并非平原,稷山并非山区,所以分配到平陆的人并非有想象中的喜悦,而分到稷山的年轻人则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这种阴差阳错的事情还真是不少,有时无需期望,惊喜自至,有时期望过甚,失望颇深,所以说无为就是最好的状态。
跨过汾河桥,沿着柳沟坡向南走最近的就是太阳乡,而我生长的村庄白池村就行政区划于太阳乡,与它毗邻的村子太阳村曾是全国闻名的卫生村,“卫生学太阳”曾在全国风靡过段时间,那时甚至有老外来太阳村参访,这在当时足以让老百姓自豪许久。
白池村名字的真正来历我未认真查询过,自己所知道的是从奶奶的故事里了解到的。记得奶奶的故事是这样讲述的:从前有位神仙,路过我们村东的池塘,恰好有些累渴,就在池塘边撩水喝,并顺便洗了把脸,就在神仙洗过脸之后,奇迹发生了,整个池塘的水变得清澈透底,自此之后村子里的人就把村名改为“白池村”。故事不足以让人信服,但能让人感觉到普通老百姓对村庄的那份特有的质朴感情在里面,虽虚构但又不失想象和向往。
村子里以高姓人居多,应该占了村庄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了。在《西游记》流行的年代里,老百姓会开玩笑说到“白池村”前身该不会是“高老庄”吧?其余的小姓则很规律地集中在村子的某一小区域,并且区域名称就显示了姓氏,如“闫家胡同”、“段家巷”、“孙家巷”等等。东西向的主干道将村子分为南半村和北半村,道路的两边集中了过去的商店(今日的超市)、菜铺、肉铺、村委(过去叫大队)、戏台,是村子里最繁华,最热闹的地带,每月三次的集会(初一、十一、二十一)也都在集中在主干道上,一个小村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小城镇的缩影,村庄在不断的扩延,一些旧时的自留地、撵麦子的场子,甚至是一些自家的耕地或多或少的被占用,被盖为漂亮的新房子,而村中心居住的多是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房屋也都是有些年代了,呈现的是老屋、老人、老友的情境。
总觉得一个村庄也应该有它不变的标志性建筑,外出的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也无论村庄如何变化,只要见到村标建就会感到亲切,就会迸发出无限的乡情出来,寓景融情。在我心里能作为村庄标志的是仙人梳洗的池塘和老戏台。记得池塘边上有一尊石羊,小时候我们经常骑在石羊上玩耍,还听大人们常说石羊有灵性,如果石羊突然倒了,羊头倒向的方向的就会有不吉利的事发生,虽然是迷信,但一度竟然很准。可惜的现在是池塘早已被填平成为宅基地,池塘边的石羊也在多年前被文物贩子给盗走了,甚至池塘对面在旧时用来泄洪的沟洞也被添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水泥地广场。老戏台也在前两年被翻新成新戏台,虽然是显得漂亮和有气势了,却少了当初的特别年代赋予它的时代沧桑感。
上小学的时候,戏台背面是白池小学寒假期末成绩红纸张贴的地方,全校300多人的成绩都会张贴在上面,全村的家长不仅看自己孩子的成绩也会用心留意前几名和后几名的成绩,而此后的几天孩子们的成绩就成了家长们乐于谈论的话题,而那些排名倒数的孩子会在张贴的当天晚上悄悄撕掉自己的名字。想起句话来,建筑是凝固着的音乐,其实老建筑也是本厚重的历史书,后来者需去读,去品,去感受。
我想到北方池塘的功能,一方面应该是蓄水泄洪功能,在下大雨时,雨水会沿着小坡径流入池塘,缓解了道路的积水。另一方面是生活功能,记得在小时候,自来水没普及的时候,农村人用水很不方便,妇女或年轻的小姑娘们经常两三结伴将脏衣服带到池塘边去洗,边聊天边洗衣服,池塘边常常飘着欢声笑语,那是一种淳朴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记忆中村子共有十三个居民小组也称十三个生产队,而村委会又称为大队。每个队又有队长,很长一段时间,生产队长的职能不容小觑,浇地排队、抢修水井、承包荒地管理、小的突发事件等等都需小小的队长来负责。如果说在大锅饭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生产队长是每个农民都比较羡慕的差事的话,那从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又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没有工资,只有补助一天一块钱,另外还会因忙队里的事情耽误自己务工,或者因浇地排队之类事情得罪人,没有人愿意干。生产队概念和职能的淡化应该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各队已不再选拔生产队长,各队的井也都承包给私人经营,种地都逐步机械化,农忙的时间越来越短,农作务种植越来越简单,农民间的互帮互助越来越淡,农民对生产队的依赖越来越小,为此生产队伴着它功能的消失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
在八九十年代,白池村在周边以生产加工蜜枣有名,四千人左右的村子最鼎盛时有70多家生产蜜枣的小厂子,在那十来年的时间,这些人靠加工蜜枣辉煌过,也被人羡慕过,但最终的结局是全部以赔钱收场,经营最好的一家也在前一两年给倒闭。这些人乘改革之风,赚取了金,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深深地被淘汰。在想在那个年代要是有好的村干部,有能力,有知识,有魄力,了解市场而又观念超前,把这些小的民间作坊集中起来搞村办集体股份制企业,或许白池村的蜜枣加工业能走得更久远些,甚至能创出自己的品牌来。现在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真心希望新的村干部能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能带领村民们探索致富途径,使白池村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安康,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