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问路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流浪,最后才能直到最深的内殿。
——泰戈尔
《大概念教学》在崔老师的指导下,在团队的相互扶持下,阅读,思考,实践;再阅读,再思考,再实践……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透彻理解,但却在共读中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基于理解的大单元教学的理解。而本次共读内容是“绘制概念地图”和“撰写单元目标”,与当前正在尝试的大单元教学紧密关联。共读能帮助团队理解大单元教学,厘清大单元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困惑。
“绘制概念地图”是我在阅读中困惑比较多的一个知识点。什么是概念焦点?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本质问题?概念地图这么复杂,作为一线教师理论基础太薄弱,负担太重,在缺少“高人”引领下绘制概念地图可行吗?有实际意义吗?……一连串的问题在阅读时接连涌现出来。带着这些问题参与共读后,在崔老师的指导下,知道了绘制概念地图非常重要,通过纵向分析(望远镜思维)与横向分析(放大镜思维),建立概念与概念、概念与案例之间的关系,让单元知识结构化,培养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同时,在共读中,对“概念焦点”也有自己的理解——概念焦点是大单元教学的焦点,整个单元教学都要聚集这个焦点深入研讨。在语文教学中,这个焦点可以从“双线”目标中进行确定:既可以“人文主题”为焦点,也可以“语文要素”为焦点;其中语文要素中又可以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为焦点。这样确定焦点后,整个单元教学都围绕焦点进行,在例-规-例的学习过程中,将单元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最终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
“撰写单元目标”部分,作者首先是对单元目标的构成进行阐释。指出“单元目标是预期学习结果”,其主体是学生,在书写时指令要明。基于理解的大概念教学是“以终为始”的教学,单元目标的确定能帮助师生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因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课程比课堂更重要。“我们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威金斯)
其次指出“预期学习结果是结构化的素养目标”。大概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培养学生未来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是指向学生的未来生活的。所以大概念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不是单一的,是多维的并且结构化的,是将知道、理解、运用(技能)融为一体的,是具有层次关系的,不仅有专家结论,更有专家思维。
大概念教学反映的是专家思维,其目标的准确描述表现的就是其特点。在“目标设计模板的构成”部分,对目标设计的内容、描述都进行要求。只要用心钻研的教师都可以对照模板进行单元目标制定。
共读,让团队在对话中将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楚,将疑问得到解答,将认识得到深化,但也还有很多问句没有得到解答。如威金斯把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第一层学会迁移,第二层理解意义,第三层掌握知能。按认知发展,先有了理解,才能掌握知能,最后才能迁移运用,为什么威金斯要这样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疑惑。其次,世界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绘制概念地图、撰写单元目标,书本都详尽的描述,并配有模板。但在实践当中,状况百出:概念焦点合宜吗?单元大概念的描述正确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具体目标的与大概念一一对应吗?具体目标的三维目标,即情感维、认知维、技能维描述正确吗……理解的标准是会运用,这一系列的问题表明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共读内容,没有形成对本书理解的大概念!同时,在共读过程中,几乎都是我和崔老师两人之间的交流,其他老师都是沉默不语,就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这样的局面已经无声地诉说老师们的理解情况——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老师们的共同感受就是读不懂!希望能结合课例来举例说明。
是啊,很多时候我也读不懂。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读不懂说明我们的浅薄,说明我们的无知,也说明我们正在学习的边沿。教师是教人学习的;语文教师是教学生学语文的。只有教师心中想着课堂,心中想着学生,想着学生的未来,念兹在兹,孜孜不倦,带着真实需求探求学问,用所学新知启发教改,以农人的姿态深耕课堂。我想再难的问题也可能克服,因为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