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读后感

自加入米粒团队,虽然才短短的几天,但已经迅速感受到团队成员的认真与执着,无时无刻都处于学习状态之中,我也学着慢慢地学着看书,学着写,这里的团队好负责,今日首次交稿,不知道写稿的格式或应该怎么写,慢慢学习,及时跟上。

4月25月

因为前几天断断续续翻阅此书,总感觉理论性超强的这本书没有平常的碎碎念容易理解,今天又将引言部分仔细阅读了一遍,圈一圈,画一画,然后总算清楚了本书的框架结构,知道了哪些章节写什么,重点阐述什么。接下来我比较好奇两个话题,到底什么课堂形成性评价,他又是如何在课堂中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方法有效的实施,三是书中说对课堂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帮助说是比其他研究效果要好,到底有什么神秘又特殊的效果呢,带着好奇,默默开启拜读之旅。

4月26日

继阅读本书的引言之后,我大概了解了本书的整体框架,昨天晚上我又认真研读了形成性评价的策略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放在了第2章的最后部分,为后续的一一展开描述做了铺垫。作为学习者,最好能了解三个关键过程,他们分别是搞清楚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确定要去哪里、决定如何到达那里。这三个关键过程,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作为学习者应该清楚的了解自己,然后呢,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明确目标后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这项书中非常形象的一个比喻一样,他说旅行是目标,驾驶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同样学生学习是目标,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就向司机通过驾驶实现他们的目标(旅行)一样,教师则通过教学实现他们的目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行为比喻,我们应该能够很清楚的知道,每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目标,然后要为实现这个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实现。这样理解的目目的就是让学生是带着目标去学习的,而不是每天跟着老师做一些无谓的行动。就像书中嗯,有一句非常有趣的格言来概括:学校是孩子们观看教师工作的地方。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仔细回味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当中真的很努力,可是我们的学生呢,只是在过程中观看你工作,陪你一起工作供您发工资,他们并没有那么努力。事实呢,也的确是如此,因为书中也说到如果我们的老师自己教了,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那就不可能有三六九等的等级制了,每个学生都是A等了。通过唉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我们清楚的知道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真正的价值他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只是现在我只是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与阅读,所以对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至今还是一知半解,甚至说还是非常模糊的。所以下一个任务我就是要对什么是形成性评价,要进行深入的了解。

4月27日

你知道为什么我对此书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吗?他说了解形成性评价之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他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他比任何研究都有效果,所以让我有决心深深的研读。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形成性评价这个概念以及它的定义。书中的49页到64页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定义有着众说纷纭的表达。有很多人进行研究,但是不同的人对形成性评价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一个过程,而有些人则倾向于将形成性评价视为一种工具。但在书本的51页,在英国评价改革小组,描述对于形成性评价要提高学习需要有五个要素,我觉得必须要了解。他们分别,一是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三是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四是认识到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自尊的深刻影响,这两者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五是需要学生有能力评价自己并知道如何改进。认真研读这个部分后,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定义还不是特别清晰。书中对于如何定义形成性评价,他举了8个场景,8个场景当中都是一些教师发生的真实的形成性评价的案例,其中有一条他说在这个8个例子中,教师都是运用证据来引出并解释学生的成就,进而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的确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位教师也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决定下一步你做什么,但是过程当中也存在争议,比如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平时会上好一个环节,都会习惯性的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会做了吗?明白的请举手这时候大多数的学生他们都会非常积极的举手,那这位老师总认为他们已经听明白了,听懂了,或者说短暂的理解已经达成了,那这位老师肯定要进行下一环节的讲授,但是当这些平常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待在阶段性的测试或者说是某一天的作业当中,很多学生还是不明白他们还是会发生错误,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说我们根据学生举手来了解孩子们是否掌握的这个证据,来决定我下一步做什么,可信?如果每个学生真的是像老师刚才在课堂中提问的那样,那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老师教了,孩子们都理解了,那就不会有不懂的学生,学生也不会分成三六九等。所以有些时候对于下一环节的实施,一方面是有课程的措施,但是如果老师在过程当中发现有很多学生都不曾了解,那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作出调整。一种方式就是将前面孩子们掌握的不够好的可以再讲解一次,进行一个及时的补救,就像书中所提到的教师运用证据作出教学调整,从而实际提高、改善学习,一定会超过未做调整的教学的效果。本部分学习只能理解一部分,很多部分逻辑还是串不起来,需要继续再次研读。

4月28日

第三章是明晰分享和理解学习目标与成功指标。  显然这一章的内容要比前面更加难懂,首先是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这里有一句话叫“来自学生课桌的观察”,感觉是非常有新意的。旨在说明学习目标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作为学生与成人又不一样。作为老师的成人,他一般能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假如是在航海,他也知道我的船要驶向某个目的地。而我们的学生呢,他只知道我在海上,反正要去一个地方,却在路途当中浑浑噩噩跟着航船不断向前,但是目的地还是很迷茫的。所以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可以让他像老师一样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向前走的目的地在哪里,才会避免一些无谓的付出。想到我们平常的数学教学,我们在课的开始往往会设计,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他的哪些知识。细细品味,其实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明白我本堂课的目标在哪里。要了解这些目标,我得怎么做,就是我们的学习过程。所以有些时候设计的时候就会这样带着问题去研究。在课的后面水到渠成一一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就是有些教师会把这些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学生呢也会把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但是往往他根本不知道这些目标他的意义何在,所以经常被老师们称为墙纸目标,意味着是不理解的一些目标。

在聚焦结果的指标与聚焦过程的指标当中,他谈到体育老师和教练员往往比较擅长制定过程性指标,因为他们会将复杂的技能分解成简单的技能,然后重新组合。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动作,比如自然球,但在教练看来,它可以分解成几个步骤单独练习,然后再整合成一个比较流畅的动作,那么这样子呢,能让更多的孩子学得更好。另外又谈到我们的写作老师往往会给孩子制定一个写作的框架,这样子呢可以让文本不跑题,整体的框架能够呢建立起来,但是这样的建立往往也会制约一些创新能力的发现。有时候我们在教学当中就理所当然的想到了一点、两点、三点这样的预设,但是在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时候学生的想法往往会超越老师,那这也就考虑到我们的有些教学框架往往会束缚一些学生,让他们没有创新性可言,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人尤为重要,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否则就没有人会超越老师了,只能比老师更弱,而我们要追求的学生是比老师更强。

正如作家罗杰,沙特克所言,语言不能反映世界不是因为世界不存在,而是因为语言不是镜子。很多东西用语言来表达是不能够完全表达清楚的。就像我们制定评分规则,我们无法用语言将所有的规则都描述清楚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4月30日

今天阅读的是第4章引出学习的证据,本章节中要搞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要搞清学生观念的来源,在这些内容当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事实上就是在不断纠正的过程。我们在习惯性的学习中,7×10=70 8×10=80,所以当老师提问,2.3×10的结果是很多学生会说是2.30。虽然如果从前面两个整数乘10的结果来看的话,2.30着实也应该是正确答案,但是孩子们没有了解小数,对小数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所以呢,教师就往往没有想到这样的意外。所以在教学当中会有很多的想当然,我们成人是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但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是从无知的然后才到有知。他们的心中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有些时候我们会在教学当中想当然的自以为是。在教学中我们还有一些实用的技术。比如学生参与的技术,我们在课堂当中肯定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多多的参与我们的课堂,但是学生并不一定那在教学中那种“不举手”策略,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实用技术。嗯,平时不按常理出牌,孩子们往往会打个措手不及,也提醒学生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些学生不举手并不代表他不懂,他是习惯了,懒得去思考。因为思考会浪费很多的精力,也会让他付出很多的努力,所以他就是用不举手来逃避自己的努力,但是作为老师要明白课堂参与是不可选择的,人人都必须进行,即使有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教师也要寻求保持学生参与的方法。另外一种使用技术就是等待时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尽量有一个思考的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们做出回应,这样呢因为可以提高问题的深度,回答的精确度以及呢学生思考这种逻辑的整理的时间。所以等待时间是一个好建议,嗯,但是呢,作为老师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也要把握好这个等待时间的度到底是多久,多少时间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这样子呢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实用技术。本章节当中其实有很多的实用技术,但是这些实用技术目的就是让教师能够将课堂变成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其在那里教师能够快速有效的调整教学,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旦教师知道了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处的位置,以便可以就下一步该做什么,向学习者提供反馈。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每个老师都要有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使用技术,伴随自己的课堂,这样子可以提高自己每一堂课的质量与效果。

不知道怎么整理,只能将日常记录,整合在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