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读书营和考霸营后,有关费曼和纳博科夫方法的内容我都能抢答了(手动狗头保命)
特别是那个问题“不熟悉的领域的书是否能用费曼阅读法”……嗯……我想说,越是不熟悉越是需要费曼阅读法呢,反而是很熟悉的领域,这类书其实是属于可以快读,甚至可能是不需要读的哈哈……从书类出发,从目的出发,费曼其实就是在对自己有“想要在读书后进行自我检验,并获得良好检验成果”这种高要求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了。
———————————————————
消化一会儿来写问题。
🔳🔲🔳🔲🔳🔲🔳🔲🔳🔲🔳🔲🔳
提纲:
问题一:
“我觉得费曼这个方法太慢了吧,有没有巧妙一点的方法?”
分析:学员产生了对进度的焦虑,而焦虑的原因是对科学规律的不理解。
解决进度焦虑,首先要表示理解,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解释这种焦虑产生的来源,再与学生明确目标是在于把知识学到,而非粗浅完成书本的阅读。
其次,解释费曼的核心原理,其实是一种符合物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以跑圈、游泳为例子进行解释:只有使用适宜的速度,才能最快、最好地完成目标。而所谓的适宜的速度,就是读着不会忘记的速度。
第三,为什么要强调“不会忘记”?因为就如跑道或泳道一样,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相连的实际存在的事物,而忘记了知识,意味着直接跳到某一个点,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要真正走完全程,就需要认真把知识记住,记到不必回想的地步。举例,只有记得1~10,才能知道后面的数字;只有记得加减乘除法,才知道这么多的计算是如何完成的;只有记住了无数无数个汉字,才能完成阅读和写作……等等。
如果还未能解决,第四,让学生自我发现:至今最熟悉的知识,都是一点也没有忘记过,完全理解的。因为真正的记得=理解,不必进行回想,而理解=记忆中的网络连接一直保持,因为这一逻辑在我们运用时始终是行得通的,所以我们会不自觉高频次地回顾、强化,所以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不单单是记得,而是不必回想,脱口而出。
还未能解决,第五,可以向学生说明“巧妙的方法”,分析对于所谓“最强大脑”“记忆大师”们的记忆方法是如何进行训练的。用“熟能生巧”的故事来诱导学生理解初始的“慢”其实是为了日后的“快”,并再次带领学生回忆、发现自己过去的“从慢到快”的经历(根据其个人学习经历进行实际情况的分析)。
问题二:
“卡片积累多了找不到怎么办?”
分析:学员对于“积累”的概念并不清晰,因为积累=已记住、可使用;当然,学生可能也会表述为“写多了记不得”,此时则应确认学生的顾虑确实会出现,并赞许其进行了思考,然后开始向其解释“你需要正视何谓正确的卡片积累”。
首先必须重新复述有关积累的真相:高频回顾、背诵、使用,记住了才叫积累多了。
写在纸上不是积累,牢牢记住才是。此时可以请学生复述他所记住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阅读事例(如高考时要背诵的)、工作案例等等,让学生发现“其实自己也有很多记住了就不会忘记的卡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增加这样类型的卡片”,这才是“积累的真相”。
同时也可以提醒进行分类,因为很多事例是按照其所阐述的道理被我们所记住的。比如骄傲使人失败,大家就会想到“龟兔赛跑”;“诚实是美德”,大家就会想到“狼来了”等。并给出分类方法:根据自己的用途来进行细致的分类。
最后给一个大师的例子:钱钟书实例“可以脱离书本和载体的记忆卡片”
问题三:
“我不喜欢模仿抄袭,我喜欢创新”
分析:学员锐意创新,但没有理解创新的原理。所以要肯定学生想要独创的想法,但同时发问:你认为如何才能创新呢?
解释:人不可能凭空造物,就比如说,我们无法描述一件我们从未见过,也未曾听过的事物,甚至连它的任何一丁点细节都无法描述出来。因此,创新的本身,是已有素材的新组合。
而在这之上,我们如何知道素材的组合是“新”的,而且是“好”的呢?那必然是,看遍各种各样最好的作品,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些组合已经不“新”了。而我们创新最快的方法,就是在这些既好,又“新”的组合上,再添加更“好”更“新”的素材。这,就是创新。
而此外,我们只有对所有已有的素材做到“熟”,才能“生巧”,而巧的本质,其实即是创新。
为什么倒油的时候要放一个铜钱在壶口?这就是创新。但要成功做到丝毫不沾铜钱,就需要极为纯熟的技术,才能把这个创新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