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周五的时候,工作太过用力,周五下班回到家,去距离住处两三百米的地方吃饭,平时下楼走出小区门后的一条小路三四分钟的时间,走了二十三四分钟。还拍了一张照片给楼上的Shirly看,来深圳后,Echo和她住在一起。
九点十三分左右吃到的晚饭,饭后想起了自己的小侄女,只有五个月大。小侄女文静,乖巧,笑起来眼睛里像住了两个月亮。说小婴儿的眼睛像星星,从比喻上来说,可能更恰当。因为星星也很亮啊,夜晚来临,站在大地上的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小,跟小婴儿的眼睛大小差不多。只是在城市霓虹灯的光芒里,我们看到的星星光芒多数很微弱。只有月亮的光,看起来还是明亮的。小婴儿的眼睛,真的是明亮啊,有时候看起来,比城市里飘着的月亮,遮着的光芒也明亮多了。医学的角度说,婴儿的身体里硒含量很高,所以眼睛看起来很明亮。婴儿到成人,随着我们身体的发育成长,体内硒的含量会逐渐降低,我们的眼睛也就逐渐失去了光亮。如果眼睛想要明亮,可以给自己多补充点硒。爱美的女生戴美瞳,有时眼睛看起来也会是有些明亮的。只是,小婴儿的眼睛像这人世间,对他们最珍贵的迎接恩赐,美瞳的美和婴儿眼睛的美,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感受。后者可以忘忧,可以欢笑,可以让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忍不住去拥抱去欢呼,可以内心充满了爱和喜悦的力量。即便这个婴儿只是睁着眼睛,向我们对视一笑,其他什么也不做,我们内心也会充满了爱和喜悦的力量,让我们忍不住微笑,欢笑,幸福着。
也有恐童的朋友,在有这个侄女之前,侄女的爸爸说,自己不会要孩子的,自己不喜欢孩子。有了侄女后,每次见面的时候,会看到他给孩子说笑,他抱着孩子大小便,他给孩子买柔软的布艺玩具。还有一个朋友,也是恐童。朋友从小父母分居,自己的童年缺少关爱和温暖。他说他不想要孩子,他也不喜欢孩子。现在他三十而立,还没有步入婚姻和孕子阶段,以后会不会要孩子,爱孩子,还不得而知。虽然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一些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有些有时甚至虐杀自己的孩子,但是绝大多数父母是爱自己孩子的。因为父母也是每一个鲜活的,秉持着人心向善的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一心向善的,我们就不会活到现在。毕竟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如果真的是心存恶念,杀人越货,我们这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多数人,有几个能安然活到现在嘛。
为什么会提到这个小侄女呢,因为有时真的很想她。一个五个月大的婴儿,不会说话,不能走路,甚至不会自己吃饭,一个经济和精神独立的成年人为什么会这么想她,因为小侄女眼睛漂亮,是的。因为小侄女的笑容可以忘忧,是的。因为看到小侄女自己会有幸福感?是的。
是这样的,又不是这样的。一个婴儿的想法是不得而知的,或者以Echo当前的认识是不得而知的。Echo还不知道婴儿的手语,表情和她内心世界。不知道她微笑背后真实的心情,不知道她面对每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不知道她是否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在思念她,不知道她得知这份思念后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Echo想的不是是并小侄女,而是她自己。在她三番两次地视频连线小侄女的爸爸时,她意识到这个举动不是因为思念这个小婴儿。
任何重复性的事物都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忽然出现在生活里的新的重复性事件。即便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由一个又一个重复的事件组成的,比如我们可能今天中午吃了一碗饭,明天中午还是吃了一碗饭。重复事件中,还是有不少是值得我们留意和分析的。因为这会让我们开始放下一些成见,无知甚至谬论,去认识自己内心真实的独白,去接纳这个世界上自己内心并不知晓的一部分。这不是三观震碎后的重组,是认知的组合式提高。
无论我们有时怎样嫌弃现在的自己,不够纯粹不够激情不够有初心。真的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过去的自己,我们还是会发现,这么多年自己的认知是一路进步的。我们人生的地图在逐渐扩大,我们心灵的地图也在扩大。我们曾经以为的整个世界,可能恰恰是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
蹲在井底的时候,我们以为井口是世界。等到和井口外的世界交汇的时候,我们走过青草,陆地,雪山,沙漠和海洋,我们的世界一路扩大。我们,偶尔会怀念蹲在井底的生活。如果选择回到井底继续生活,其实一点也不难,难的是我们可能不再有井底的心态了,也不会再回到井底的心态了,因为我们的心灵世界在一路扩大。
我们如果选择继续远行,扩大自己心灵世界的版图,这意味着走向一条更广阔的,同时也是遍布更多未知风险的世界。我们如果选择回到井底,继续井口一片天空的生活,回到相处多年的井底,虽然隔绝了更广阔的世界,却也规避了更多未知的风险。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选择,是基于当下真实的内心选择。我们渴望大风大浪,我们渴望平凡踏实。我们的选择里有欲望,这份欲望,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它可以活在过去,也可以活在未来和当下。
多次联系小侄女爸爸的真实原因是,Echo忽然渴望起了家庭的关爱。因为小时候的缺憾,她把这份缺憾移情到了小侄女身上,她的童年少了爱的填充。
小时候Echo父亲的父亲,虽然家境富庶,却非常冷落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从小体弱多病,当时的家里人,几乎没有人认为他可以活过二十五岁的。虽然父亲是家里第一个男孩子,却像是被遗弃的孩子。
父亲新婚后除了房子,钱财上一无所有。因为在一个商人爷爷那里看来,一个病秧子,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这个也许是臆测,并没有见过他们正面沟通过这件事,他们多年才会见一次。母亲家境不太好,两个人只有独立奋斗。父亲新婚后一次生病,家里没钱,爷爷不借钱给他们治病,治疗费用是之后是向邻居借来的。之后,父母就随着母亲的一个舅舅去了外地做些小生意,本钱是母亲的母亲借的。那个时候,因为他们是新婚,父亲身体状态,大家也心知肚明。他们的本钱,借的很是困难。知道父亲活不久,推测母亲以后一定会改嫁,爷爷家里是没有借钱给他们的。母亲的亲属那里知道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一个女人,以后估计也还不上,多数也不愿意借给他们。他们那个时候,因为借钱,尝尽了亲人之间的冷落和嘲讽。
有了Echo之后,父母就让Echo跟着当时比较富庶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物质虽然无忧,却一直被邻居大人逗笑,父母是抛弃Echo了。在一个几岁的孩子那里,大人重复性的逗笑话语,慢慢就成了孩子心里惶惶不安的现实。有一次,Echo在黄昏的时候,看到一个女人背影很像母亲,就一路在她后面,跟着她走。走到很远很远,那个女人回头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她背后站着,冲她喊妈妈。那个女人对小女孩说,我不是你妈妈,你认错人了。小女孩当即泪流满面,一个人在黑夜里慢慢走回了家。
她的父母,每次回来,都会给她带很多礼物。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给她买很多他们觉得有趣有用的礼物。可是小女孩并不想要这些礼物。她在她的爷爷奶奶那里,物质上从来不会有匮乏感。她的生活里,需要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堆起来的礼物。她想要他们跟她在一起说说话,吃吃饭,跟他们一起出门。这样邻居再也不会说,她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她也可以不用羡慕那些有父母陪伴在侧的小伙伴。
可是,从小到大,他们用无数的物质堆积着她的房门,也堵上了她的心门。
她想起家里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爷爷奶奶,他们从来不说他们爱她,可她在点点滴滴中却感受到他们对她的关爱。爷爷出门做生意,回来给她带菱角和草莓。奶奶教她做数学题,给她做风筝,教她吹泡泡糖。
父母说他们爱她,她却感觉他们在撒谎。她感受到他们脾气暴躁,感受到他们给她的压力,感受到他们对她爱的专制和索取。从小生活在身边的爷爷奶奶,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她回馈给他们她的爱。这两个显少见面的,除了无用的买买买,从来不关心她的成长的人,却强硬地告诉她,她在这个世界上只能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爱爷爷奶奶。她对父母的情绪又增加了一分。
也许她的父母一直是爱着她的,只是她很难感受到那是爱。也许他们并不爱她,更爱的是他们内心那份掌控欲。很多时候,我们口口声声对一个人说着爱的时候,不妨想想,我们理解的爱的本意是什么呢,是付出就要求索取呢,是默默地不求回报地希望对方好呢,是不管对方接不接受我就要给你呢,是温柔地倾听对方说话呢,还是什么呢。我们对爱的理解,影响着我们爱的行为。
我们对爱感受到甜蜜的时候,是爱的甜蜜,对方的甜蜜,还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甜蜜呢。我们对爱感到沮丧挣扎的时候,是爱的沮丧挣扎,对方的沮丧挣扎,还是我们内心的沮丧挣扎。
Echo的第一情绪告诉她,她在思念小侄女。她的第一理智告诉她,她思念的是自己,那是她是小时候关爱确实的自己的隐性呈现。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小婴儿,是想给当年幼小的自己带去关爱。Echo在远方跟小婴儿视频,跟她聊天,给她买礼物邮寄过去,希望她快乐而幸福,是把自己幼时的缺憾注入了进去。
Echo开始想念自己的父母,是在独立工作后。她逐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基本的生存环境是需要自己的付出来创造的。她从衣食无忧的书香世界中走出来,开始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生存,是面对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的。每一场风花雪月,都需要一张张现金的支撑。每一张精致的面庞背后,都有着自己的疲倦和伤痕。她开始理解父母多年在外生活的辛苦。
有个年轻的姑娘,结婚较早,姑娘和自己的丈夫收入不高。丈夫有段时间沉迷游戏又无心工作,他们度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姑娘怀孕了。这是他们第二个孩子,准确的说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这次怀孕后,去医院检查看到怀的是双胞胎。可是,孩子在母体成熟之前,还是在医院做了人流。
他们当下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起三个孩子的生活。他们的父母知道这件事,也默许了。父母也有自己的私心,孩子生下来,儿子媳妇养不起,自己就得养。父母也想有更多自己的生活,更好的生活。
孩子拿掉后,姑娘伤心了一段时间。至于度过了多少个难眠的夜晚,姑娘也没有提起。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这份苦衷只能自己消化。它会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即便它们通常是痛苦的,可痛苦恰恰是心智成熟的催化剂。我们若想真正地走向心智成熟,必须真实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痛苦。
他们拿掉孩子的真实原因,是当下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起三个孩子的生活嘛,还是他们内心对于自己当下承担的恐惧呢。面对困难,退一步,是相对轻松的选择,也是多数人习惯性的选择。而进一步呢,也许是凄风苦雨,也许是海阔天空。我们有畏惧困难的勇气,也有绝处逢生的承担。
取舍,必然是经过一番权衡。认识内心真实的学习,是漫长而重要的旅程,希望我们在这条路上越来越明晰。
那么,除了痛苦,还有没有什么是心智成熟的催化剂呢,心理大师斯科特说是爱。爱,是最强大最有力的力量,它可以带我们走出阴霾和黑夜,让我们减少自身的懒惰,向更积极的人生迈进。
当Echo认识到,自己和父母之间关系的冷淡,在于自己内心时,她是非常吃惊的。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心告诉她,她不爱他们。她的视野里,也在淡漠他们。
可是,这并不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真实的漠视不用告诉,是真的不知道。她的内心渴望他们的爱,却长期缺失,处于求而不得的失望中。渐渐地,她去欺骗自己,麻痹自己。而这并不是这颗心,最真实最鲜活的状态。
她想要的是父母亲切的问候,他们可以围坐在一起谈谈心。这些现在听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却在她长达二十多年的生长环境中,都无法做到。因为她的父母的认知教育里,没有她需要的爱的表达的教育。父母年轻时经历的物质匮乏的阴影,推动他们把这份阴影后的爱拿给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从小并不知道物质匮乏的爱背后的意义,孩子的记忆里是邻居逗笑的话,她想要父母陪伴在侧的爱。
孩子因为长期得不到想要的关爱的失望,开始去麻痹自己,逐渐包裹起了自己一颗火热的内心。父母因为长期物欲阴影的铭记,原本最真实最朴素的心逐渐被物欲占据。他们长期活在自己的心里,却没有人能够打破自己心里的牢笼。甚至,他们都在寄希望于对方放下当下的自己。如果,放下自己真的这么轻易,他们为何还要寄希望于别人呢,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这时候,他们彼此的眼里只有对方。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别的女孩子想要的那么多礼物,别的父母都不给她们买,为什么自己主动买给的女儿礼物,女儿这么多年一点也不知道领情。女儿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别的小伙伴身边都有父母陪伴在侧,一起吃饭聊天,为什么自己的父母除了买买买,从来不去问问她的近况问问她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况下,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活在自己的心牢里。很显然,他们都想要的结果是在一起,是心灵的靠近和相通,是彼此的理解和内心的认同和彼此真实的关爱。
画心为牢,是每一个长期拧结得不到解决的结的本有属性。他们的共同目标一致,这段常规的点到点的路线,也并不复杂。他们却在点到点之间,一直缠绕着转圈圈,走死胡同。其实,他们内心是隐隐知道有这么一条点到点的直线距离的,他们一直没有去尝试,他们害怕去尝试。他们害怕知道自己内心的爱,害怕去改变,害怕现在蒙蔽的认识被打破了以后,不能接纳自己真实的心灵。Echo的父母怎么会不知道其他父母亲切的交流和问候呢,他们不想去尝试,其他人是其他人,他们是他们。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对这样的选择,其他人这样做了,我们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其他人轻易做到了点到点的直线距离,我们在心牢里轻易地转了一个又一个绕不开的圈圈。
其他人成功的选择,不见得都是适合自己的。不过,这种选择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Echo和父母,必须有一方主动走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才会有可能召唤出对方爱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事实上,他们做到了。他们至今没有生活在一座城市,对话频率却高了很多。他们几乎每天会聊几句,有时忙的时候,两三天多聊几句。他们学着按对方的节奏关爱对方,学着表达,如实且真切地告诉对方,我们爱着你们。父母迎来内心爱的召唤,Echo也迎来内心爱的解冻。
如果之前他们爱的表达方式是,双方各自站在两块寒冷的冰上对话。现在他们爱的表达方式是,在桃红柳绿里牵手漫步。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一座山谷,里面可以种上百花漫野,也可以种上荆棘环山。可以清静地只剩荒原沙漠,也可以在晨曦时升起袅袅炊烟。此时此刻,希望我们的内心,可以在心灵的山谷里升起一绺生命的炊烟,满驻平和宁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