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时间看完了《所有明亮的地方》这本书。
在图书馆借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这个书名,想像着应该会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书。
可书的第一页第一行却是:“今天是去死的好日子吗?”让我有点猝不及防,甚至有点不想看下去的念头。但是,故事慢慢展开,却让我无法放下书本。
芬奇,这个看似行为怪异的男孩,却背负着沉重的心里压力。父母的离异,父亲的暴燥,对他们兄妹的不管不顾,母亲的悲伤与疲惫,同样对他无暇顾及,使得他心中的压抑无处诉说,让他产生狂躁症与抑郁症双重情感障碍。但是,当他看到准备跳楼的薇欧拉时,他觉得他要拯救她,在一次次的出行漫游中,他们爱上了对方。薇欧拉慢慢地走出因车祸失去姐姐的阴影。可是,芬奇却在同学的嘲笑,学校的开除,父亲的殴打,以及薇欧拉父母的不理解中,走向了封闭自己,最后沉入了他们曾经去探索的“蓝洞”里。
薇欧拉无法原谅自己没有及早发现芬奇的问题,她独自走过每一个和芬奇约定的漫游地,去寻找芬奇留给她的最后的话语。那份心碎,悔恨,挚爱,让人垂泪……
放下书本,呆呆地想了很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地或者偶然地会遭遇很多变故,幸运的会遇到爱他的父母、朋友,给他温暖,引领他走出阴霾,就如文中的薇欧拉。不幸运的,会在朋友、家人、社会的不管不顾中走向毁灭,就如文中的芬奇。试想,但凡文中的某一个人会真正地爱他、关心他,比如校长不会因为他打人而开除他,爸爸会察觉他的不对劲而好好跟他聊聊,又或者妈妈能对他多一点关心,也许都能让他不至于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其实芬奇也曾经因为遇见薇欧拉,而决定好好地生活下去,同学打他、羞辱他,他也不还手,和薇欧拉漫游整个印弟安纳地区,可是最终还是因为生活太过残酷,没有人拉他一把,让他跌入了生命的深渊。
这让想到,作为老师的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班上5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看似都那么开心、天真,其实每个人背后都有不一样的家庭,有些家庭幸福温暖,父母慈爱,兄妹互助。也有些家庭不完整,不温暖,孩子可能正处在一个寒冷的步履维艰的成长路上。
就如,我现在班上的小军同学,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走了,爸爸也不思进取,两父子有一餐没一顿的生活,对他的成长更没有丝豪正向的引领,所以,到现在,认识没几个字,上课也经常不进教室。这学期,他被高年级的同学敲诈,偷了他奶奶五千元钱……他的成长之路是渺茫的,如果这时学校的老师不关爱他,社会不相助他,他的未来不敢想像。
还有之前教过一个学生,父亲有残疾,并且已是50多岁,母亲是一个疯子,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还好国家政策好,全家靠“低保”过日子。但是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如何能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我们老师的肩上的责任很重,要有一颗大爱的心,还要有一双慧眼,能细微体察每一个孩子的不一样,并能给予他们不同的需求,引领他们走向明亮的地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