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这本书,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看起来很多颠覆式的创新,恰恰不是因为你颠覆了过去,而是在原来的框架里做了很多渐进式改变,慢慢成为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举的是跳高技术的例子。最早的跳高技术是剪式跳法,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跨越式跳法,成绩更好。直到福斯贝里采取了背越式跳法,石破天惊,一下子让跳高成绩如飞猛进。
福斯贝里发明这个跳高的方法,不是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恰恰在他本来熟悉的剪式跳高法里发展起来的。
最开始福斯贝里使用剪式跳高法的,但成绩不如他人,在训练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缺陷,选手很容易在过杆时背部撞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福斯贝里就尝试压低臀部,这样会使他过杆时不自觉压低自己的肩膀。他保持这个姿势把自己的成绩又提高了15cm。福斯贝里通过微创新才发现了背越式新跳法。
从这个观点扩展思考,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对孩子的基础能力认识越客观,通过一次次进步,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想起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充满了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
上幼儿园了,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才,我让儿子学英语、学画画、学弹琴,恨不得让孩子学会所有的东西,因为坚信通过自己的培养,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翻译、画家、钢琴师等等。但他唯一能坚持下来的只有画画这一个项目。
上初中了,我的儿子依旧是一个相当费心思的孩子,小时候没有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做作业拖沓精力不集中。做作业完全是完成任务,比如数学,不会的题目就放在那里,几乎没有思考能解决问题的时候。
没有办法,我只有每天把他做错的题目发给老师,请老师第二天进行讲解,尽管期末考试成绩考了满分,但当老师宣布的时候,我低下了头,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他自主学习的结果。在这样强力的外力支持下,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
上高中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也许是惯性,高一高二儿子还能管住自己,到了高三成绩直接下滑,高考成绩是整个高中成绩最差的一次。
做妈妈的心里在流血,世上最痛苦的是你本来可以做到,但是没能做到。
痛定思痛,我是一个残酷的妈妈。
我怎么能这么残酷,应该是培养他自己去向老师请教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替他向老师提问题呀?
初中时,每天儿子写作业时自己一直都在旁边监督,像是自己在上学,每天充满疲惫,感觉在拖着孩子一步步地向前走,而不是他自己向前跑。
我怎能这么残酷,应该是带他寻找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死拖硬拽地逼着他跑呀!
儿子上大学了,暗下决心,自己再不做一个残酷的妈妈,再也不做一个急匆匆的妈妈,接受儿子就是一个普通孩子的事实。
认可他的每一个选择,只要他是在一步步成长,妈妈有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