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介绍了投资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阶段的认知偏差,分别是易得性偏差和代表性偏差,本文接着讨论信息输出,反馈阶段的偏差。
三、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
信息输出阶段指的是收集来了信息,也理解加工过了,现在要做出买或者卖的决策了,在这个阶段,人最容易犯的、也是最经得起检验的偏差就是“过度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传统金融学认为人是理性人,对于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准确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
心理学家揭示,人的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有关。
你通过对股票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信息积累多了,能力相应就涨了,这时你的自信心也在同步增加,信息、能力、自信,此时是同步增长的。
但是,信息没有上限,能力却是有的。你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你的能力却是会封顶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你的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你的自信心。最终,你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是人为什么一定会过度自信的原因。
纠偏方法:
1、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看,评判会准确得多。或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或者尝试置身事外。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思维方法。
这个方法说起来容易,但其实很难操作,我们在投资者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很难以第三方立场,或更高的视角,或置身事外。可以考虑如果是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给建议?如果是你认识的高手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决策?
2、减少交易次数:过度自信使人低估风险,做出不必要的买和卖。因此,减少交易次数是明智的。
四、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人在信息反馈阶段,常见的认知偏差比较多。包括:
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神奇式思考。
1、自我归因
归因就是追溯事情产生的原因,这种偏差说的就是,人容易把好的结果归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于他人或客观原因。这个在上市公司年报里很常见,打开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在经营分析的章节,你会看到,如果当年业绩良好,管理层会把功劳归于自己:良好的经营管理、成本控制、渠道建设等等;如果业绩不好,那原因肯定是市场萎缩、宏观经济不好、竞争对手过于强悍…….
不能正确归因,就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改正,自然就容易会重蹈覆辙。
纠偏方法:
不管成功和失败,结合内部外部因素,要从内因和外因正反面综合科学分析原因,不要盲目行事或快速做出判断错误的因果,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错误归因,这样可避免一些归因错误。
2、后见之明
后见之明,指的是,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之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后见之明使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后见之明”源于人类对于“因果关系”的特殊偏好——如果寻找不到因果关系和一定“规律”,人类将很容易觉得自己生活在未知当中,从而感到极度的不安全。因此,“后见之明”作为一种人类自我安抚的能力,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能够说服我们自己其实对此已有相当的了解(甚至是能够预见),从而缓解我们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否则,如果事情发生过后,我们就总是会伴随着惊讶、恐惧、不可思议、无法想象……后者可能不符合基因进化的基本过程。所以说,后见之明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没有后见之明的基因已被淘汰了。
但后见之知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有“先见之明”的,对自己的判断力过度自信,进而导致后面更大的失败。在投资上,人也需要这样的心理安慰,以便在市场上继续生存下去;如果我们以意识到“后见之明”的存在,将可能获得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纠偏方法:
记录与反思——把每次的投资决策和理由,都记录下来;然后等事情发生了,拿出记录来再次审视——做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一定要直面自己的决策哦!
3、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一种一致性或者平衡性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同时持有两种对立观点时或者在想法与行为存在冲突时(被称为失调)会感到不舒服。如果这种不舒服足够强烈,就会刺激他们尝试减少失调。
伊索寓言里那只说葡萄是酸的狐狸,其实就是认知失调。狐狸的行为是放弃了为吃到葡萄而做的跳跃尝试,这与它认为葡萄是美味的观点是相冲突的。那么狐狸将选择以下的一种行为:改变它的行动(继续为吃到葡萄而跳跃);改变它的观点来证明它的行为(毕竟,葡萄不好吃,所以停止跳跃)。
认知失调理论中的观点通常适用于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而股市正是在不确定的氛围中运行的。我们没有绝对且客观的方法来了解某只股票的价值或者其价格在未来将如何变化。因此,在股市中,你会常常看到人们改变他们的观点,以使观点与他们的行为保持一致。
人们会用以下四种方式解决认知失调问题:1、他们只是避免了一些情况的发生或者回避了一些信息,他们认为这些情况或者信息会产生失调;(比如我们在投资时,买入之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大熊市时,很久不看股票行情);2、他们积极寻找那些与其行为或者反对意见不冲突的情况或者新信息;3、他们对其持有的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观点进行了重新定义,因为这些观点与他们的行为或者反对意见相冲突;4、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一个反对意见或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纠偏方法:认知失调让我们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要纠正这一偏差,我们需要更全面的搜集信息,获取知识,尽量无偏见的面对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得出客观结论,以此指导行动,实现知行一致。
4、确认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指的是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我们常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这个意思。
正面和反面的信息都有,你只是在有目的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通常,我们总是能找到想要的信息,这样我们不仅避免了后悔带来的痛苦,而且这些证据对自身信念的支持更增添了他们的“过度自信”。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决策就是对的
在投资领域确认性偏差危害更大,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常常为自己的错误买卖行为找理由,而忽视反方的证据?先确定观点,再去寻找依据,会导致结果为伪,误导决策。
纠偏方法:事先设定证伪标准,不先确定论点,先找论据,客观的推导出论点。
5、神奇式思考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而致。
人也常常会出现神奇式思考。比如说,古代人们常常“卜以决疑”,在重大决策前占卜。占卜的结果如果是好的,还会重复不断地这样做。
在金融市场上,因为不可控情形太多,这种认知偏差就更常见了,比如,公司金融里,有些公司的某些投资或管理决策刚好是在业绩提升前做的,公司管理者就会不断重复这些决策,即使这些决策与业绩根本无关。
在投资中,我们可能也会把一些具有相关性的事物误以为是因果关系,重复着我们自认为正确的投资模式。
但实际上,它们只是相关而已。成功的话也只不过是概率在发挥作用。例如,大多数笃信股票投资技术分析的人,会根据技术指标来进行投资,盈利后认为某些技术指标对于指导投资非常有用,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神奇式的思考。
纠偏方法:
从数量上看,信息的反馈阶段存在的偏差最多,这些偏差导致了人们并不能像传统金融学预期的,可以通过不断的反馈学习而纠正自身的错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重蹈覆辙,踩过的坑下次还会再踩。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归因、尽量用反例来思考、寻找因果证据,先找证据后下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学习完四个阶段的认识偏差,真的感觉自己基本上每个坑都踩过,而且以后还可能继续踩,要想把学习的这些纠偏方法都用好,避免上述偏差,可能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但随时提醒自己这些偏差的存在,经常反思自己出现了哪些偏差,积极调整,把纠偏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应该能有效减少偏差及其造成的后果。
参考文献:
陆蓉《行为金融学课》
百度百科:贝叶斯法则
柯林.尼克尔森《投资的心理护城河——影响投资策的非技术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