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股、择时、配置
传统金融学:好公司就等于好股票。看这个公司,分析投资对象本身。
行为金融学:看投资者,看别人是怎么考虑这个公司的。我要做与别人相反的投资策略。
买入和卖出时机的选择。投资者往往容易往回看。行为金融学要让你往前看。
人的决策取决于参考点,而往回看这种找参考点的决策是不理性的。是因为往回看,如果与参考点相比较,是盈利的,你就会讨厌风险,希望落袋而安;如果是亏损的,你又会变成风险偏好。想让你止损,是非常困难的。
经常查看自己的自选账户,容易犯一种错误叫狭隘框架,顾名思义你的思维被局限在很狭小的框子里。那么这个时候做出的决策也是不理性的。
单只股票的涨跌对于你总资产收益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影响大的是股票与股票之间的相关性。
容易犯处置效应的错误,狭隘框架。“心理账户理论”。真实账户记录你的盈亏,心理账户影响你的决策。而买熟悉的资产是一种风险比较大的投资。因为这会让你调入狭隘框架。
资产配置最重要的是强调风险的对冲。
什么是套利?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两两比较,出售一个,换更合算的持有的一种操作。
例如:牛市套现,买入熊市中的房产。这里把单买单卖的操作称为投机,而套利区别于投机,是做两笔操作,一买一卖,赚的是买卖的差价。套利的风险比做投机的风险小得多。
认知过程可以切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其实都可以分成这四个阶段。
信息收集容易犯的错。
信息的来源渠道很多,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来源于被你记住的信息;一类来源于没有被你记住的信息。
第一类被你记住的信息,容易犯的错:
易记(得)性偏差——人有一种行为习惯,就是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被你记住的你会认为它是对的。(r更可能出现在单词的首字母还是第3字母)
那么哪些信息容易被你得到并记住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象性等影响人的记忆。
刚刚发生的事,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在做决策的时候更容易影响你。
刚刚盈利了,更容易再买,从而忽略风险。刚刚亏损了,更容易悲观,不敢再碰。
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的事情,会加深你的记忆,你也更容易认为这是真的。
没被你记住的信息——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首位效应,指的是你在做决策时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人会受到次序效应的影响。
同理还有末位效应,例如
我给你推荐一只股票,A股票收益不错,但有风险!
我再给你推荐一只股票,B股票有风险,但收益不错!
那么如何避免受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影响呢?当两种效应同时存在时,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
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这个阶段人最容易犯的就是代表性偏差。
指的是,人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来冲动地做判断。
例如:某位基金经理连续获得金牛奖,就立即做出判断他一定是一个好基金经理。而实际上,你忘了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有很多决定性的其他信息,比如他这几次的成功是偶然的,不能归于能力,如果时间放长一点,或考虑到公司、团队、工作经历的偶然性因素,这种随机性就会消失。也就是说,你没观察到的因素太多,代表性特征的信息量不足以做决策。
一家公司连续三年利润翻番,你就对它的股票做出判断——买
归根结底,代表性偏差源于人们以为小样本的代表性特征就可以用来做判断。
代表性偏差的修正,贝叶斯法则,代表性概率(基于经验的主观判断)X 无条件概率(常被忽略)
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
信息输出指的是你收集了信息,也理解加工了,现在要做出买或者卖的决策了,这个阶段最容易犯的偏差——“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说,过度自信大概是最经得起检验的认知偏差。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常的人,一般都是过度自信的。
你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你的能力却是会封顶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你的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你的自信心。最终,你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
指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
在交易中容易犯的错:频繁交易,总想打败市场。多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的影响。或者当你想操作的时候,问一问,如果是推荐朋友买,你也会让他这样操作吗?
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神奇式思考。
也就是说你已经看到结果了,但对待结果的态度却与机器人不同,这些认知偏差会让你重蹈覆辙而不是越来越理性。
自我归因,人容易把好的结果归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后见之明,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后见之明使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认知失调,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确认性偏见,指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这个意思。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而导致的。
大多数笃信技术指标的人,盈利后就认为某些指标对于指导投资非常有用,这很可能就是一种神奇式的思考。
正确归因,尽量用反例来思考,寻找因果证据,可以帮助你改善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自我归因的克服:把成功归于客观因素与运气,把失败归于自身。
后见之明:做好记录,后头看的时候才能监视自己的投资逻辑。
认知失调:接受痛苦,不做鸵鸟,
确认性偏差:抽离自身,以第三方视角思考,改变你的参考点。
神奇式思考:逻辑思维能力,区分相关性与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