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已经息了。
黑洞洞一片,他不甘心的摇摇头,不情愿地向自己的公子府邸走去。
献帝迁都徐都,曹操负责皇宫建造,自己的相府也是比照皇宫建造,只不过小一点罢了。当然曹丕和他的几个兄弟也都有自己独立府邸。
躺倒床上,他的眼前一直晃动着王昭仪的倩影,耳边响着的却是她与父亲的莺声燕语,一会又浮现出甄宓的影子。甄宓与袁熙的婚礼,他让人去看了,把甄宓的像画了下来,他看到的第一眼,这甄宓比王昭仪还美!
所以今天晚上,他才像个痴男似的,一会这个,一会那个,弄得他一点困意没有。没办法,只好找小弟弟帮忙,才在胡思乱想中睡去。
第二天一早,兄弟几个都早早地来到自家演武场练武,只有曹丕,都练了好大一会,大家才看见他眼圈乌黑的匆匆跑出来。
他刚练了一趟长拳,正想拿器械,却见曹操来到了演武场。
今天,是他对兄弟几个每月例行考试的日子,只要不出征,他是每月必考的。
兄弟几个对待这一天既兴奋又害怕。
平时他们很少见到父亲,能见到父亲,当然令他们高兴。但曹操对待几个儿子很严格的,经常教育儿子们要“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今天的考试题目和平时一样,一文一武。
弟兄几个都把平时最拿手的拳法打得虎虎生风,曹操看了满意的点点头。看到西墙根有个石磙子,又临时起意,让兄弟几个试试。
这石磙子,兄弟们比试过。曹丕曾举起过,自己现在又是老大,所以今天自告奋勇,“父相,我先来!”
一边说着,曹丕一边向石磙子走去。
走近石墩子,他蹲下身子,两手扣住两边的石磙子眼,丹田一沉,“起!”
那石磙子像是与他较劲似的,愣是一动不动。
他一连试了好几次,石磙子还是纹丝不动。
曹植看不下去了,“哥,我来!”
他本是想给曹丕解围,曹丕却恨恨地看了他一眼。
曹植没看到,他蹲下身子,学着哥哥刚才的样子,扎下马步,扣住石磙子眼,喊声“起!”
石墩子起来了一点,但太沉,他一下子又放在了那里。
“哼!”曹丕的脸色更不好看了。
“曹彰,你来试试吧。”曹操蹙了一下眉头。
“是,父相!”曹彰双拳一抱,“遵命!”
曹彰走近还在试图努力的曹植,“退下吧,子建。”
曹植看了眼父亲,又朝着石磙子瞅了瞅,不甘心的退下。
曹彰并没有像两人那样,走近石磙子,把手搭在石磙子上,很轻松的就把石磙子举过了头顶。
“好好好,你们三个在习武上都有进步!不过曹彰进步最大。”曹操对待哥几个,也都很少批评,都是鼓励的多,他话音一转,又吩咐道,“把你们的文章拿来我看。”
曹彰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率先拿来了自己的文章给父亲看,曹丕也低着头把自己的文章给了父亲,只有曹植,过了很大一会才抱着一堆竹简歪歪斜斜的出来。
“这么多!”曹操看了曹彰和曹丕的文章,二人文章迥然不同。曹彰武艺尚可,文章就差得多了。曹丕毕竟年龄大,武艺、文章都可圈可点,看到曹植的样子,他心里想,“不知这子建要搞什么幺蛾子。”
当曹植把这些竹简抱到了曹操身边,脸憋得通红,曹彰帮着他拿下来,放在曹操身边。曹植一屁股坐到了地下,边擦着脸上的汗边说,“累死我了。”
曹操顺手拿起一卷,看了一遍,放下,又拿起一卷,又放下,再拿起一卷……脸色有些变了,拉着长音,“子建,这些文章都是你作的吗?”
曹植光顾着擦汗,没看到父亲脸色的变化,颇有些得意地说:“都是我作的,父相!”
“你确定这些不是别人代你而写?”曹操声音有些高,还带着责备的意思。
曹植这才醒过神来,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他惊讶地望着父亲,一时没有搭上话。
曹丕在旁边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曹植。
“父相,确实是子建子建作的文章,我在旁边看着他写的。”曹彰插话说。
“父相,您要不相信,可以当场考我啊!”曹植总算回过神来。
“这文章是子建作的,那是昨天晚上我们兄弟在一块时一起写的,我们都看了,都夸子建文章写得好呢。”曹丕见曹操颜色和缓,也不失时机的说。他真正的意图想掩盖刚才自己昨晚因过度消耗而亏空的气力。
曹操点点头,扭头对曹植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如此文章,真可谓奇迹。怪不得你母亲常向我夸你文章写得好呢。不过子建不要骄傲,更不能因文废武,文能治国,武能安邦,那才是我曹操的儿子。”
“父相教训的是,谨遵父相教诲!”兄弟几人排成一排,齐声高呼。
正在这时,忽有侍者来报,“丞相,张绣来降!”
曹操闻听,一挥手,把兄弟几个遣散,急急忙忙赶往相府。
见到曹操,张绣立即扣头下拜。
曹操赶忙上前一步,扶起张绣,拉着绣的手说:
“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真不知这老曹当时怎么想的,儿子没了,侍卫死了,老婆离了,他怎么就这么不恨张绣呢?
遂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谋士贾诩为执金吾使,并令张绣做书一封招安刘表。
贾诩进言:“这刘表好结纳名流,必须选一名士前往游说,他才可能降于丞相。”
曹操问,“那选谁去呢?”
荀彧答:“我觉得孔融孔文举可担此重任。”荀彧专程到了孔融府上,将张绣来降,招安刘表,贾诩相谏,荀彧荐孔之事和盘托出。
孔融没推却,却直接推荐了祢衡:“吾友祢衡,其才十倍与我,此人应该在皇帝身边左右侍候,作为游说之人自当胜任,我还应当把他举荐给皇上。”
荀彧回禀曹操,将孔融的话如实转述。
曹操听完,心里便打了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