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流出一份内部的声明,说明了得到APP不发年终奖的阐述,原因“与经济寒冬没有半毛钱关系”。
看到评论底下热烈讨论的人,似乎连得到这款APP都没有下过,连风凉话都像是在抄袭别人的。因为有几次机会,收看的得到APP在周二会举行的几次例会,也就清楚这家公司在每个季度都会针对贡献突出和进步不凡的团队给出数额不低的奖金和物质奖励,我的理解是,他们针对公司员工该有的奖励,不是通过一年这样的周期来反馈的,缩到了四个月。真的在公司中有所表现的人,对于2019是否拿到年终奖,不会那么在意。思维还是紧盯 在社会上共同认知的年终的奖励这一传统上的,要么是早就想拿一笔钱走人有了下家的着急者,要么是一年来,表现平平,指望通过熬到年底,有一份大锅奖励的普通员工。
没多久,那个“不爱得到”的技术员也跳出来说明自己的苦衷了。
一时之间,觉得谁都有他的道理。
罗振宇2018的跨年演讲结束十几天,这一次反弹的声音也特别大,很多说他在“作恶”的文章也获得大量转发。(之后搜索不到,部分文章被公关了。)有些很长,做了功课,把连续几年的跨年演讲都看了,还拆成了很多段落逐一批评。只是最后的结论一点硬掰,反正就是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就是一群想速成知识的贪心狂徒,回过头来。听得到团队的例会上讲这次跨年演讲的成绩,除了收视排名排到第五,其他的成绩,都是超过往年的,微信指数达到了4400(杨幂离婚4900),我不知道这个指数是不是包含前几天黑罗胖的一帮人的总和流量。
以及开始流行那么一句话是:“年轻人听罗辑思维和老年人买权健是一样样的。“
随即,得到里面的刘润老师也开始在自己的微博上特地发表一篇长文解释说他理解的知识付费是怎么样的?
是讨厌罗振宇的人变多了,还是得到本身的影响在扩大?然后反对者的比例没有变,只是数量看着多了,还是那帮人,他们讨厌罗振宇、讨厌罗永浩、讨厌吴晓波、讨厌高晓松、讨厌很多有娱乐感的分享观点者。
观察到,很多反感罗辑思维的人,即便再长篇大段地批评,他们自己会特别声明,单纯为了写文章而集中快速收看几年来的罗辑思维合集,抽选了得到APP上面的收费课程来听(目前得到里面的收费课程任何用户可以免费收听五期,也就是说免费收听的时常达到了60分钟左右),加上免费的罗辑思维和李翔知识内参,其实不花一分钱,还是可以获得一些知识转述的内容。
这么一看,他们总体收看和收听“罗辑思维”产品的时长没有超过二十个小时。
不是说只听二十小时罗辑思维的人就没有资格批评罗振宇,只是他们自己本身也没拿出什么扎实的干货。
退几步讲,长期收看收听罗辑思维的用户,他们对获取知识的途径心存侥幸,希望通过零碎的时间,获取一些“以为得到”的错觉,那么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在职场表达和与人沟通的状态,的确得到了改善,这就是普通人获取谈资的一条通道,也没有谁想一跃成为行业大拿和运筹帷幄的大国师啊。
在得到公开的例会中,罗振宇也不止一次的定位过他的受众,大家都是“外行”。也就是听完一些课程后,吸取的,也还是皮毛的一种,并非一练就会的九阴真经和起死回生人参果。
与我自己经验而言,并没有大量推荐转发罗辑思维和得到的课程给身边朋友,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长期用户,觉得近期反罗的声音,有些为说风凉话而说风凉话。
显得刻薄无益。
需要自我暴露的是,我以前还写过段子揶揄过罗振宇:
“罗辑思维会越来越像akb48,舆论上各种不屑,质疑 ,嘲讽,鄙视,觉得粗浅速食。私底下又偏偏有很多人偷偷拿着荧光棒投入加油应援。 ”
而我就是偷偷买了很多课程的那个家伙,说出来略显油腻。
我听《罗辑思维》,意义可能和当年看蔡康永和小s的《康熙来了》差不多。
算得上是一种陪伴和共渡业余时间,
你说不对啊,得到强调的是终生学习,不是休闲娱乐啊?
这么说吧
觉得自己在学习,何尝不是一种娱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