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到了狗年的岁末吧,最近和狗特有缘,前天刚看完《一条狗的回家路》,今天又看了一部和狗有关的影片——《狗十三》。电影名叫《狗十三》,到底何意,“狗”就是狗,“十三”是什么意思?或许是女孩的年龄吧。十三岁的女孩和狗的故事,抑或也就是十三岁的狗狗的故事吧。无论怎么理解,这都是一部关乎成长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一部反思如今教育现状的影片。
一个十三岁的单亲女孩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成绩优秀,安静本分,性格偶尔有点怪异。父亲带回来一只狗,李玩起名叫它“爱因斯坦”,正如面对所有新事物一样,李玩对它经历了由起初的排斥到后来的寸步不离,因为这个家开始有了一些波澜。爷爷不慎弄丢了狗,一家人为了找狗,爷爷受伤,奶奶差点走丢,缘于此,加上工作的琐事,爸爸对孩子拳打脚踢。后来,后妈买回了一只一模一样的狗,李玩从先前的抵制到慢慢接受,主要缘于对狗的同情。当弟弟用棍子激怒了狗,狗发威咬了弟弟之后,李玩仿佛看到了第一只狗的影子,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于是开始叫它“爱因斯坦”,可是狗却还是被送走了。
十三岁的女孩,正值豆蔻年华,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是性格叛逆的时期,可乖巧的李玩却过早地迎来了他不愿经历的“成长”。什么是成长,成长就是告别眼泪,告别任性,一个人扛下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说得简单一起,成长就是和世界不断地妥协过程,这里没有道理可讲,没有规则可言。
李玩由于情绪低落与朋友一起喝酒,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而在父亲的饭局上,为了生意上的往来,父亲竟主动让女儿向客人敬酒。孩子英语成绩不好,为了提高成绩,父亲粗暴地帮孩子改兴趣小组;而在孩子物理竞赛得了全省第一名,父亲便对孩子亲了又亲,夸上了天。这里有道理吗?狗丢了随便找一只就可以,狗对孩子大叫肯定是狗太凶了,看展览永远比不上乏味无趣的饭局,孩子比不上生意上的狐朋狗友,大人们轻诺寡信,随口答应的事往往都不放在心上,所谓的平等从来不愿与孩子站在同一层面上。大人心情好了,孩子你就是全世界,心情不好时,你啥也不是。
在大人眼里,孩子只是孩子,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哄”,孩子嘛,说话别当真。可是,我们老是哄孩子,不当真,他长大还有真的吗?其次就是“懂事”,什么是“懂事”?在大人眼里,孩子只看大人眼色,委曲求全,不顾及个人感受,这就是懂事,如果太过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就是不懂事。在这种“懂事”的教育中,孩子与不得不与世界妥协,“可怜地”长大了。
只有李玩和“爱因斯坦”狗才这样吗?不然,影片中的堂堂姐姐、李玩的弟弟,他们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就像高放先把堂堂的名字纹在身上,然后又把李玩的名字纹在项上;弟弟喝牛奶也和李玩如出一辙,其实也是一样的。这是每个人的成长的过程。
就像冰场上不断地摔跤,就像“爱因斯坦”第一次丢了的大哭大闹,到后来的一笑而过。什么是成长?成长就是用微笑代替眼泪和宣泄,哪怕是至亲父母也不会永远由着你任性,孩子的成长记过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成长是人生不容回避的话题,但愿大人都能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