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无意中看到网友发的链接——江苏省第21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我打开一看,刚好在直播,看了八节课感觉是真的好,阅读课就应该这样上。于是我想办法把这些优课视频给下载了。
这周开始,我让语文组的老师们集中观看这些视频,我觉得校本教研多让老师看看名师的优课,效果会更好些。,统编版语文要怎么教?学生要怎么学?很多老师都是一头雾水,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地让老师们看看人家是怎么上课的。
周二下午第三节,二十多位语文老师集中三楼会议室,我选择播放的是统编版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由陈汉珍老师执教 ,学生是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五(1)班,陈老师先从破题开始,让学生读题,说说哪个字最难读懂,学生说是“崛”字,老师随机学习这个字,并进行了解释。陈老师设计这节课时,特别注意课后题的目标渗透,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老师不是直接让学生说,而是通过读通读懂全文,再来归纳。文中的三幅插图运用得恰到好处,陈老师出示一幅插图,就让学生读这幅图的内容,并用上一句话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如第一幅图,陈老师说:“同学们,校长问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有几种答案:“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而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夸赞他:”有志者当效此生!“陈老师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周恩来说这句话的原因,接下来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呢?原来是周恩来随伯父去东北沈阳时,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出了麻烦没地方说理。周恩来疑惑不解,伯父告诉他这就是”中华不振“啦!陈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让学生在文中找哪些句子说明了”中华不振“,学生自由阅读,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陈老师巧妙地引导、追问,把学生带到了第三件事的情境里去,周恩来通过亲自体会,看到了中国妇女被外国人和本国人欺侮,没有人敢管,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不振“这个词的深刻含义。在读与悟中,陈老师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回归到课文的第一段,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不奇怪了。最后陈老师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这两个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进一步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周三下午第三节,老师们观摩的是六上《桥》,执教老师是泰兴市襟江小学卞锋老师,这位老师真是厉害,他的朗读水平令全场震撼,学生们被他带入了情境,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让学生品读,体会老汉的品质,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学生们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对课文的理解步步深入,老师把课后题及单元语文要素全部融入课文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整节课学生兴趣高昂,时而愤怒、时而低沉,老支书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不循私情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品读中越来越清晰了。
老师们通过观看两节课的视频,受益匪浅。林老师说:今天这两节课彻底让我醒悟了,我明白了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老师设计教学过程要巧妙,要流水无痕,不知不觉间把学生带入情境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新老师张燕娃说:“我们这学期刚入职,急需要掌握一些课堂教学方法,这两节课,让我明白了阅读课要怎么来上,老师上课要怎么教,看来我以前教与学的关系要重新来定位了。”老师们有所得,这就是我安排这次教研活动最大的收获了。接下来准备在语文组挑选两位老师来上同一个课,集教研组的智慧,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打造一节精品课,让执教老师通过说课、磨课,评课来不断成长,最后总结出我们的英豪教学模式。
在观课的过程中,我分明看到老师们如饥似渴的表情,她们在认真地观看,手里在不时地记录着,好的情节还用手机录下来,这种好学的精神不正是老师专业成长最亮丽的风景吗?我仿佛听到了老师们拔节成 长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上课充满幸福感的表情,这才是英豪教育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