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比金钱、学历更重要的,是什么?
闺蜜陶陶上周带儿子一块儿去看了部国漫电影《风语咒》,回来后赞不绝口,强烈安利我一定要带女儿涵涵去看。
用她的原话说,她和儿子俩人在影院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更难得的是,电影看完后儿子竟然还给了她一个爱的抱抱。
我被她安利得心痒痒,带闺女去看了片,没想到却在电影里发现了些关于父母子女相处的启示。
人这一生,比获得多少财富,拥有多高的学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拥有爱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往往是从小,从家庭教育里习得的。
好的家风,需要尊重平等的家庭氛围
电影《风语咒》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瞎仔”和妈妈的关系了。瞎仔称呼妈妈时从来都是“没大没小”的直呼 “梅姐”,两人凑在一块儿还会像小孩儿一样互怼斗嘴,比起母子他们更像一对打打闹闹的姐弟。
这俩人的相处方式似乎和我们身边常见的家庭不太一样。
就拿我表姐家来说,她儿子皮皮从小就性子跳脱,写作业没几分钟注意力就开始不集中,一会摸摸橡皮,一会玩玩铅笔;还特别喜欢乱写乱画,课本上、作业本上、甚至墙上到处都留有他的“大作”,漫画书更是堆了一抽屉。
对儿子种种“不听话”的表现,表姐和表姐夫奉行的教育准则是“玉不琢不成器”,不听话就吼,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耽误学习为名,把他喜欢的画笔、漫画都收了起来。
但没多久我们就发现,皮皮竟然慢慢变成了个“两面派”。在爸妈面前又懂礼貌又乖巧,像个小绅士,一旦爸妈没在身边,立马变成小霸王,把他爸吼人的架势学了个十成十,但真正遇到需要做选择、做决定的时候,又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
皮皮的听话、乖巧,其实都不是从心里接受,只不过是惧怕于父母权威,不得已的妥协。
这样的孩子其实生活里咱们并不少见,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更像“士兵”和“将军”,父母对他们的口头禅多是:“你要听话”,“要懂事”,“要乖一点”,父母将孩子“听话“作为教育成功的标准,却不知道这样的孩子对父母更多的是“惧怕”和“疏离”。
而习惯了万事父母做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缺乏自信、缺乏主见,多年来服从式教育的养成,还会让他们害怕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我小侄子皮皮的身上就已经初见端倪。
真正好的家庭氛围,不应该是孩子在惧怕基础上的“听话”,而应该是在双方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交流和沟通。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他对孩子从不疾言厉色,更不会打骂孩子,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培养子女的经验,梅先生总是淡淡地说:“把孩子吓傻了,就更听不懂了,不厌其烦地解说,总能让孩子明白的。”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些幼稚的想法也会被尊重、被重视,才会让孩子更信任父母,也更愿意表达自己。
好的家风,需要你的言传身教
有一句老话儿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仅指孩子的启蒙和牙牙学语是从父母的教导开始,更是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化。
在《风语咒》里,瞎仔的父亲为了封印恶兽牺牲了自己,母亲为了让瞎仔重见光明也甘愿自己化做凶兽。等到瞎仔再面临拯救别人与牺牲自己的两难时,他毫不意外地做出了和自己父母一样的选择。
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三观和教养。
我在网上也看到过一件事,在长沙的一个地铁站,一家人在地铁门前等待地铁,孩子问地上的脚印是干嘛的,妈妈解释是排队的,并且爸爸妈妈还有奶奶一家人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列给孩子看。
在石家庄的一个路口,妈妈牵着女儿在斑马线路口等待通行,这时一辆车停下让行,女儿在妈妈的提示下向车主鞠躬道谢,还挥了挥手向司机叔叔说再见。
早高峰的一个路口,坐在后座的孩子随手把喝完的饮料瓶扔出窗外,爸爸随即靠边停车,下车将饮料瓶捡起放回车内,并对孩子进行教育。
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会成为孩子起初最好的榜样。
老一辈常说“3岁看到老”,科学研究也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换句话说,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很大程度就会是什么样。
知识可能养成孩子外在的头脑和智慧,但你的言传身教才是塑造一个孩子内在教养的源动力。
最好的家风,是教会孩子爱的能力
在《风语咒》电影里,还有一句被反复提起的台词:是不是侠岚(拥有超能力的大侠),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挺身而出,守护他人。
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执着于孩子考了多少分,有没有进好学校,但这些最多能保证孩子”成才”,真正能让孩子“成人”的,其实是爱的教育。
《爸爸去哪儿》后升级为国民岳父的黄磊,曾被人问过教养女儿的秘诀,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家没有富养也没有穷养,该吃饭就让她吃饱,该上学就上学,没有刻意过于严厉,也不会去纵容,用爱去养吧。”
女儿多多和弟弟妹妹的生活里,似乎从来没有因为爸爸的工作性质而缺少陪伴。多多从一岁半起就没再让家里老人帮忙,都是黄磊和妻子自己把孩子带大,翻开他俩的微博,除了工作,几乎全是家里的3个孩子,活脱脱两个晒娃狂魔。
爸爸在厨房炒菜做饭,妈妈在洗衣晾被,孩子们一起做面包和曲奇饼干;还有第一次学织毛线帽,第一次打耳洞,第一次上时装周的红毯走秀……
每个生活细节里,都能看到黄磊和妻子对孩子们的陪伴和关注。孩子一点点小进步,都会被他们当成大事来称赞和庆祝。
在这样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多多,也从来不吝啬于表达自己的爱。
每年母亲节她都会亲手为妈妈做可爱的贺卡;爸爸出门工作,她也会贴心地给爸爸写信,还神秘兮兮地让爸爸“过12点”再打开……
黄磊和孙莉对多多的爱,又被她以同样暖心的方式传递了回来。
甚至这份爱,还延伸到了身边的其他人,在《爸爸去哪儿》里,对刚认识的弟弟妹妹,多多也给出了足够的耐心和善意,很快就成为所有孩子依赖的大姐姐。
用爱养大的孩子,从小身上就拥有两种可贵的品质。一种是爱人,他知道怎样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善意,付出和爱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感受到幸福;
另一种则是共情,他更能理解别人的处境,更懂得感同身受,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爱与支持,不容易感到孤单。
有爱自己也有自己爱的人相伴,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快乐呢?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父母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传递什么样的家风,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三观甚至品行和修养。
而在所有的家风中,爱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著名文学家冯骥才说:“正是因为我在家里获得了这样美好的爱、知道爱是什么滋味,我也希望把爱传递给别人。”
黄磊更是,他给两个女儿起的名字中,一个是慈,一个是爱,他说把慈爱放在心里,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幸福啊。
禾禾生活:seego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