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倚千丘】——一个心理学专业,能帮你清除心理垃圾,减少精神内耗,并助你过得越来越好的内容创作者。
在《保持清醒》系列第31篇提到:
“应该”,本意是指:情理上、道义上必然或必须如此。
那放回社会生活中,“应该”指的是:一个人成为某个角色,或拥有某个身份之后,理应去做的事。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毕竟这个社会只有拥有不同角色的人自觉履行义务,才能使得整个社会运转有效且规律。
可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应该”,都成为了很多长辈指责孩子、很多伴侣指责另一半的工具。
结果,好好的关系就被这样话语摧毁了,也不自知。
(1)关系损害利器:“应该式语言绑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总是跟别人说“你应该怎么做”,
不是因为对方拥有一个什么身份,所以必须要去做某些事,才能使其身边变得名副其实,
而是他们更习惯性地用“你应该”,来将自己的需求,扭转成“对方的义务”,去要求别人必须要做这样的事,由此造成对方的反感,也不自知。
他们大多会用“应该”来绑架对方,强行将自己的需求套在别人身上,而忘了好好沟通,真诚交流,才是增进彼此关系,促进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
就比如说:
吃饭前,一个妈妈跟孩子说:“吃饭前先洗手,这是你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请问,这个时候的“应该”,满足的是谁的需求?解决的是谁的问题?
很多人都会回答:“这肯定解决的是孩子的问题啊。他饭前不洗手,手上有细菌,细菌吃下去就会闹肚子,这对他身体不好。这个妈妈是帮他预防危险,不是吗?”
是,没错,按照这位妈妈的角度来看,这说法确实没有问题。
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
这个孩子,他自己觉得,“饭前不洗手”这件事有问题吗?
在这个孩子还没有了解微生物的基本运动规律前,他根本就没看过细菌。
他也不了解细菌是什么样子,不清楚细菌在哪,更不清楚细菌如何运动,还会发挥什么作用。
他不理解自己明明只是去玩了一下,手上可能脏了一点,怎么就有细菌是附在他手上了。
他不懂得这些所谓的细菌怎么有可能在他吃饭时,被他吃进肚子里,然后让他肚子疼。
他不明白,妈妈所说的“洗手”,就是能洗掉细菌的一种方法。
他更不理解,妈妈所说的“洗手”,对于他来说,是有好处的。
他对此完全没有概念,根本就不觉得有什么危机,那你跟他讲什么问题?
他的世界根本没有这个问题好吗?
那既然在孩子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这个问题。
可他的妈妈却跟他说:饭前,他“应该”去洗手。
理由是:“能帮他解决问题,这对他有好处”。
你觉得这孩子能理解吗?
他肯定不能理解啊。
他肯定会疑惑:“我明明只要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吃饭了。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要先洗手啊?这不是麻烦吗?”
然后,他当然会想方设法地躲开,或者是随便洗洗就搞定,敷衍妈妈,糊弄过关,只要让他妈妈不对他生气就好了呀。
毕竟,这孩子从来都不觉得“饭前不洗手”是有问题的。
只是他觉得:他的妈妈觉得“他不洗手”有问题,他的妈妈要求他去洗手,他的妈妈态度很坚持、很强硬。
所以被要求洗手的他会觉得:“我如果饭前不洗手,可能会让妈妈生气。”
而他不想让妈妈对他生气,所以他才去洗手的,好吗?
在这个孩子的世界里,他饭前洗手这件事,解决的,可从来不是他妈妈认为的,“不洗手会有细菌进到他肚子里,让他肚子疼”的问题。
而是解决他脑海里,“他妈妈,有可能因为他不洗手,而对他生气”的问题。
那既然这个孩子从来都不觉得“饭前不洗手”是个问题,也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那“应该饭前洗手”、“应该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解决的是谁的问题?满足的是谁的需要?
答:这个妈妈的问题。这个妈妈的需要。
(注意,这不是指这个妈妈人品有问题,而是指这个妈妈觉得“孩子饭前不洗手,是个问题”。)
因为这个妈妈认为孩子饭前不洗手的行为,会对她的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所以她需要她的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以缓解她作为妈妈对孩子健康的顾虑。
由此,大家就能理解:
在孩子没有意识到“饭前不洗手”对他有问题的时候,这个妈妈对孩子所要求的“应该”,其实解决的只是这个妈妈自己的问题。
只是这个问题,需要她的孩子去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才能被解决,所以她需要对孩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而已。
如果长期下去,这个妈妈一直以各种“应该”将自己的需求,绑架成孩子的“义务”,那孩子只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就会被怼,莫名其妙就会惹妈妈生气,从而感觉妈妈很难交流,更不想和这个妈妈交心和接触了。
这真不就会把母子关系推到冰冷的边缘了吗?
这孩子不就与家人越离越远了吗?
这真的是这妈妈所期望的吗?
这关系不就毁了吗?
(2)为什么人们更习惯性地用“应该”,将自己的“需求”扭转成对方的“义务”?
因为大家都不希望表现得很卑微,更不希望表现得很自私,即使这是我们最底层的需求。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个妈妈直接跟孩子说:
“我需要你去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来缓解我的顾虑”。
即使这个孩子觉得没什么,可这个妈妈也会下意识地觉得:她在求孩子做事。
而这,有损她作为母亲的权威。
这是她所不希望看到的。
再加上,我们整个社会一直推崇应该优先考虑别人的需求,最后才考虑自己的品德。
我们从小就给灌输“孔融让梨”、“让梨推枣”等故事,所以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认为:“坦诚地和别人讲述自己的需求,让别人满足我们的需要”,是可耻的。
所以,我们其实很难向别人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甚至在提出自己的需求之后,也不敢跟别人说“我需要你这样做,来帮我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
即使对方是这位母亲的孩子,她还是会觉得拉不下脸,没有办法坦诚地跟她的孩子讲“这是她的需要”。
可如果是这样,这妈妈能怎么办呢?
她必须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会觉得安心啊。
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的潜意识就开始帮她找别的办法了。
她会想到,现在问题是她不能直接讲出这是她自己的需求,那只要把“她的需求”这一点掩盖掉不就好了?
那如何掩盖,才能让孩子无法反驳,必须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呢?
简单!把问题嫁接,把妈妈自身的问题,转成孩子的问题不就好了!
如果是孩子自身的问题,那孩子就有义务去解决,那他如果没解决,自己作为妈妈是不是就有权力对孩子施加“要求”了?
那她自己以及她周围的人,都没有办法以此为理由,指责她“自私”了不是吗?
于此,我们就会看到:
这个妈妈会用极为坚定甚至强硬的语气,跟孩子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
而且还不容许孩子反驳。
为什么?
因为她的理由很正当,在她的世界里,孩子就没有资格反驳。
“这是孩子的义务!”
“这是他应该做的!”
这对于这个妈妈来说,是不是感觉爽多了?
那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话:
“我付给了员工工资,他就‘应该’遵守996的制度,全天候给公司待命。”
“我在这公司待了这么久,老板就‘应该’给我加工资,增福利,为我的一生提供安稳的保障。”
“我怀胎十月生了这孩子出来,他就‘应该’全部听我的,将我的利益放在第一。”
“我给这女生送过这么多次礼物,她就‘应该’跟我结婚,后半辈子都对我唯命是从。”
这些话,其实都是典型的“应该式绑架”。
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因和果是否对等,都将自己的需求,全部用“应该”,转换成别人的义务,以此对他人进行胁迫,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是正当要求。
他们觉得自己只是想要“对方履行义务”,他们拿回应得的而已,根本算不上“自私”,又哪里要承受什么指责呢?
但其实,他们没搞清楚的是:用“应该”去要求别人,反而是最大的“自私”。
(3)最大的自私,是用“应该”去剥夺对方选择的权利。
回观生活,其实不难发现:
很多人在用“应该”去要求别人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站在一个心理制高点,觉得“我才是对的”。
而这种心理制高点,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智力上或者道德上的错觉。
他们会下意识地觉得:“我比对方聪明”,“我比对方厉害”,“我比对方懂得多”。
他们总会一些盛气凌人,不容许别人对他们挑错。
只要有人对产生质疑,他们就会板着脸,说“你不懂”、“你的人生经验还不够”、“你人生阅历太浅了”。
他们总在下意识地否定别人,然后在否定别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强硬地灌输到别人。
这其实,是心理上的一种权利剥夺。
是他们与你对话之前,就事先在心里做好的地位预设。
他们对别人说“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其实已经在下意识地否定别人的价值和意见。
他们会在潜意识里,弱化对方的个人决策和执行能力。
他们认为对方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或者认定对方自主选择的能力极弱,然后觉得“我的观点才是对的”,然后对对方提出“你应该”。
他们表面上总会表现为“为别人好“的善良模样。
可实质上,他们提出的“你应该”时,都是在否定对方的价值。
他们认定别人不会思考,不会斟酌,或者思考没有效,所以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不容许反驳。
可只要他人产生一点不同的想法,不够宽容的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
然后,他们有可能采用“全盘否定”的态度,用你曾经做过的错事,来“证明”“你在其他事情决策上都会同样地失败”,以此指责你“根本不听劝”。
(注意:这里不是说这种人无法提出对别人有好处的建议,只是这建议是否有好处还得由接受建议者自己来定,而不是说提出建议者来定。)
既如此,这又算哪门子的善良呢?
这难道不算“伪装最强”且“最大程度”的自私吗?
(4)每个人,最讨厌的,就是被别人否定现在的自己。
说到“应该式绑架”其实属于最大的自私,很多人还会觉得,这对他有好处,所以应该用。
可事实上,“应该式绑架”对于人际关系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为什么?
因为这会直接刺激对方的反抗机制,刺激对方的反驳欲望。
直接让对方对你的印象直线下降,严重者可能还会断绝彼此之间的联系。
这应该怎么理解?
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
假若你现在和别人合租,可你是一个不爱做饭的人。
你每天上班吃外卖,你的室友每天自己做饭,吃得特别健康。
一个月之后,你发现你重了10斤,可你的室友身材变得越来越好。
你看着他,有感而发:“好像每天自己做饭是比较不会长胖哦。”
他听到了,立刻给你回:“没错,每天做饭真的比外卖容易保持身材。”
你听着,笑了笑,没回复。
然后他紧接着说:“我看你这段时间胖了不少,你为什么不自己做饭呢?”
你是不是会开始找出一堆自己不做饭的理由,来回复他?
可假若他再来一句:“我觉得你应该挺注重身材,你要不也自己做饭,我觉得你一定可以瘦回来。”
你是不是有点心动,又有点犹豫?
最后觉得有点尴尬,开始寻找新的话题,进行内容转移了?
为什么?
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否定现在的自己。
当别人在跟我们提出“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其实我们会下意识地感觉到:对方觉得现在的我们有问题。
这会让我们感觉不爽,甚至,很不舒服。
所以,即使对方是真的为了我们好,我们也依旧会觉得:对方并不喜欢现在的我们,那我们为什么要在他面前待着呢?自取其辱吗?
由此,我们就更不想要按照对方提及的建议,去做事了。
因为一旦做了,就等于承认了对方对我们的否定,这会让我们很不舒服。
(除非是我们真的特别想改变,想到可以忽略对方对我们的潜在否定的程度,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对方的建议。)
那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别人不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吗?
即使你是好心提建议,可假若对方因此将你当作“否定他生命价值的敌人”,你又怎么能和对方保持长久且稳定的友好关系呢?你说是吗?
所以,不要再跟别人说“你应该怎么做”,不要再跟别人提“你应该做什么”了。
多学会说“我需要”,多讲讲“我觉得”。
真诚地讲述自己的需求,坦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
尊重对方的自主思考,把他人的个人选择权归还给他。
由此,你才不会莫名其妙被人敌对,被人丢进人际交往的“冷宫”中也不自知呀。
首发于公众号【倚千丘】——一个心理学专业,能帮你清除心理垃圾,减少精神内耗,并助你过得越来越好的内容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