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遍地走的时代,人可以通过通信设备轻易地获取具体的知识,而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如何界定知识本身,如何看待知识的地位,如何理解知识的传递与再生产。这本论著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本篇读书笔记是关于本书第一,六,七章的内容。
最发达社会中的知识状态
1.知识的地位改变
在社会进入后工业和文化进入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改变了地位。其中受信息化影响最大的知识的功能是:研究与传递。
知识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知识必须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不能被转译的知识会遗弃,这一改变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的研究方向。
而在传递过程中,知识越来越具有商品所具有形式——价值形式。知识不再以自身为目的,知识为了被出售而生产。而因为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知识的唯利性将影响民族国家在知识生产,传播等方面所掌握的特权。国家将成为知识在传递和社会流通中的噪音。同时资本将更加独立地选择投资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带的发展,谁将拥有知识的传播权成为棘手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谁将拥有知识?
知识可以被划分为用于支付的知识(维持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用到的知识)和用于投资的知识(即用于交换,优化程序的知识)
2.叙述知识的语用学
叙述知识是让人能够说出什么是“好的”评价性陈述的东西。这种知识关联着建构的概念,与文化,习俗存在着相似性。
传统知识中叙述形式占主导地位,叙事是传统知识最完美的形式,采用叙事形式有四层意义:
1)民间故事内容是正面和反面建构。以英雄故事为例,内容不是建立社会体制的合法性(神话功能),就是表现既定的体制(传说,童话)所具有的正反整合模式。
2)叙述形式不同于知识话语的发达形式,它自身接纳多种语言游戏。
3)叙述往往需要遵守规则,这些规则确定了叙事语用学。
例如,“下面是……故事,和我历来听到的一样,现在我讲述给你们……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给你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是XXX,上一个讲述这个故事的是XXX”叙述者声称自己听过这个故事,所以获得了讲述它的能力,而此时的受话人只要听过,也可能获得同样的权威。叙述总是被转述的,这种叙事使得权力分配合法化。
4)对时间的影响。叙述形式遵守一种节奏,音步与重音的结合,例如儿歌这种重复性音乐。它的段落间差异小,不易计量,注定遗忘。完全不符合知识具有的黄金法则:不要遗忘。
3.科学知识的语用学
不能从科学知识出发来判断叙述知识,反过来也不行。这两种知识的相关标准是不一样的。
(1)研究游戏
一个命题具有涉及的语用学位置:指谓,有效同意和假定。首先要假定发话人所说的关于指谓的话是真理。其次,假定受话人能有效地同意他所听到的陈述。第三,假定指谓被陈述以一种符合本来面貌的方式“表达”,一致性规律上出现了问题。(PS:这里没读懂)
这一难题的科学解决方法为遵守双重规则:1.能证明即现实与陈述一样2.同一个指谓不可能提供几个矛盾的或不一致的证据。19世纪的科学称为“证实”,20世纪的科学称为“证伪”双重规则需要有对话者在辩论中开辟共识带的视野。这就表明研究需要教学。
(2)教学游戏
教学是研究必不可少的补充。研究者需要在辩论中更新能力。陈述的真理和陈述者的能力需要得到集体的赞同,这个集体是由能力平等的人构成的,需要培养这样的群体。教学可以保证这种再生产。讲授自己知道的东西的人是专家,但随着学生能力改善,专家可以吧自己不知道,但力求知道的东西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被代入科学游戏的建构中。
(3)同叙述知识对比,科学知识的特征:
①科学知识要求分离以一种语言游戏,即指示性陈述。如果我们能够就一个指谓说出可证实或可证伪的陈述,那我们就是专家。
②科学知识与构成社会关系的话语分离,科学知识由科学机构主持,科学机构与社会关系具有矛盾问题。
③研究游戏中对陈述者有能力要求,对受话者没有特殊要求。只有教学中才要求学生必须聪明。
④科学陈述不能从它被讲述这个过程中获得有效性。只有证据才能证实科学陈述,科学陈述无法避免证伪。
⑤科学游戏意味着历时性,这种历时性以储存记忆和追求创新为前提。
本书有语义重复,表达生硬的翻译问题,多是一种看待知识的视野探讨。且本书有大量的引用和案例分享,对于了解的人是帮助,对于不甚了解的人是绊脚石。
本书的写作时间较早且文化背景与我国差别较大。我国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引发了知识领域的革命,“知识变现”产业链较为成熟。
本书对于知识的生产,知识权利和教育的论述很吸引我。本书对于知识机构,民族国家还有经济机构(资本)中的矛盾关系叙述很有意思。